我國1992年11月30日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自1993年7月1日起,我國所有企業均採用借貸記賬法。現在行政事業單位也使用借貸記賬法。
借貸記賬法:是以“借”、“貸”為記賬符號,對每項經濟業務都以相等的金額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關賬戶進行記錄的一種複式記賬法。
我國1992年11月30日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自1993年7月1日起,我國所有企業均採用借貸記賬法。現在行政事業單位也使用借貸記賬法。
借貸記賬法:是以“借”、“貸”為記賬符號,對每項經濟業務都以相等的金額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關賬戶進行記錄的一種複式記賬法。
中國碳排放量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峰值,碳排放峰值就是預測出的將來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值,本質上說就是反映出將來能源的最大消耗量,這個數字和“能源”或“石油供應和消費峰值”的作用差不多。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表示,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將在2030年-2040年間達到頂峰,他希望中國能在此時間範圍內儘可能早地達到峰值。
由於未來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所以很難確定峰值的具體達到時間,精確的時間取決於如中國經濟增長、城市化程序以及科技發展等等不確定因素。
氣候變化給人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在未來50年內,全世界必須改變生產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制定良好的政策,並迅速行動。
清明節哪一年定為法定假日 清明節什麼時候成為我國法定假日
清明節,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08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正式釋出《關於更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將清明、端午、中秋定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當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作為法定節日有什麼意義
第一,法定清明節假日,用以掃墓祭祖,用以追思先人,感念先人的功績,飲水思源,弘揚孝道。特別是教育那些親情已經淡化了的青少年孝敬父母、敬重老人,強化親情紐帶,強化子孫贍養父母祖父母的義務觀念,以此奠定和諧社會的第一基礎。
第二,法定的清明節假日,用以親戚團聚、朋友團聚、同學同事聚會和郊遊,用以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和友好,特別是先加強親屬之間、鄉黨之間、單位之內等較小範圍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情誼,然後推而廣之加強更大範圍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友誼,使和諧社會建設有制度性的且合乎民俗的保障。
第三,清明節的全部民風民俗,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一文化,可能還不只是孝親敬祖、敦睦親情鄉情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一文化習俗還傳承了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理念,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活理念。當永珍復甦、天氣清明、春光明媚之際,我們以張開雙臂擁抱自然的開朗姿態,在青草地上與親友聯歡,其意義就不僅僅是體育了。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習俗:插柳
古時清明節要採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說此時戴柳圈可以免蠶毒。那是因為介子推母子抱著柳樹被燒死的,戴柳插柳就是為他們招魂,同時有驅疫避邪、生機勃勃之意。古人也認為插柳能順陽氣。唐中宗時曾向侍臣賜柳圈,表示對臣子的關愛。宋朝時京城人在門上插柳條,叫作明眼,這天孩子們也必須戴上柳圈,說是防邪避毒、不鬧雜病。清代、民國時也有插柳戴柳的習俗,有的竟然把房簷插滿,顯得青青可愛,生機勃勃。
清明節的習俗: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的習俗: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節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的習俗: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的習俗:放風箏
也是清明節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節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