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主要有儒家經典、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常設科目以及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非常設科目以及考試各科所習專業課程。還有皇帝特別主持舉行的制科。
考試的方法有口試、帖經、墨義、策問、詩賦五種。帖經是唐代考試的一種重要專案,各科均須帖經。方法是主試者將經書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紙帖蓋3字,令考生將被遮蓋的字讀或寫出來。墨義是主試者從經書中提出若干問題,令考生就書中原文筆答,不加解說。策問是主試者就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等方面提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應試者發表意見
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主要有儒家經典、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常設科目以及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非常設科目以及考試各科所習專業課程。還有皇帝特別主持舉行的制科。
考試的方法有口試、帖經、墨義、策問、詩賦五種。帖經是唐代考試的一種重要專案,各科均須帖經。方法是主試者將經書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紙帖蓋3字,令考生將被遮蓋的字讀或寫出來。墨義是主試者從經書中提出若干問題,令考生就書中原文筆答,不加解說。策問是主試者就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等方面提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應試者發表意見
明清科舉制考試內容變化如下:
1、明代科舉考試內容的重要變化即八股取士制度的確立。由唐宋科舉詩文取士轉變為八股問的格式,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對偶,明清科舉考試內容更禁錮人們的思想;
2、明清科舉考試內容除去唐宋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命題,規定各級考試改用四書五經命題,作者按照宋明理學的經義解釋回答,不允許抒發個人見解。
利:
1、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
2、廣大庶族地主透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3、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
4、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
5、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弊:
1、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3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4、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影響:
1、我國當前推行的考試改革體現了組織和發展教育事業的國家職能。
2、我國的考試改革要始終堅持有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於高等學校擴大辦學自主權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