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唐代科舉考試

唐代科舉考試

  一般在八九月舉行,故又稱“秋闈”。一般八九月開考,前三場要考半個多月,都考完送批估計少說得一個月,再統計、發榜,應該在十月左右放榜。《新唐書志第三十四選舉志上》有云:“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所以,唐代並不存在會試。皇帝親自監考,但是不一定親自出題;考試形式為筆試。

  顯慶四年,唐高宗親自在大殿上開科取士,由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是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此次殿試規模不大。載初元年,武則天即將稱帝,她親自主持考試,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新唐書志第三十四選舉志上》:“舉選不繇館、學者,謂之 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 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既至省,皆疏名列到, 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而關於考功員外郎試之。”

唐代科舉制考試的內容

  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主要有儒家經典、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常設科目以及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非常設科目以及考試各科所習專業課程。還有皇帝特別主持舉行的制科。

  考試的方法有口試、帖經、墨義、策問、詩賦五種。帖經是唐代考試的一種重要專案,各科均須帖經。方法是主試者將經書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紙帖蓋3字,令考生將被遮蓋的字讀或寫出來。墨義是主試者從經書中提出若干問題,令考生就書中原文筆答,不加解說。策問是主試者就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等方面提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應試者發表意見

兩千餘件明清科舉考試墨寶現河南開封

  你知道古代的考生是如何答題的嗎?你知道狀元的卷子筆記是什麼模樣嗎?你知道古代的“准考證”是何物嗎?如果你想了解的話,可以在河南大學校內展出的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中尋找答案。

  據瞭解,這次展覽以“紅燭業”為主題,共展出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治學態度和科舉制度發展的佐證物。在展出的物品中,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明朝,大致可以劃分為舊時學生的課藝作業;舊時老師批改過的課業卷;舊時童試、鄉試、會試、殿試試卷和紅譽課業卷;舊時科舉的有關實物等四部分。

  展出的戒尺

  展品中,一件明朝萬曆年間趙秉忠考中狀元的殿試卷的複製品,吸引了許多參觀者慕名前來,此卷屬於冊頁式,共十九折,正文之前有頂天硃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正文後還有9位考官的官職和姓名。正文為館閣體小楷書寫,共2400餘字,硃筆斷讀,一氣呵成;此外,還有清朝光緒二十九年河南鄉試試卷的刻本,刊印了當時河南鄉試81名舉子和副榜第一名的考卷,考題為“中州形式論”,講解人員對小編說道,這道考題可以看做是古代的“中原崛起論”。

  從這些工整的筆記中,可以看到舊時文人的胸懷和抱負;另有不同年代的“卷票”展出,據講解人員介紹,這些“卷票”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准考證號,考生可以憑藉它查閱自己的試卷。除了這些墨寶之外,眼鏡、墨盒、戒尺等私塾、文人用品也在這次展覽中一一亮相。

  展出的考試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寫的課業捲上,每份都有先生的批改痕跡:精彩之處圈圈點點,不妥之處則標記出來,讓學生再做思考,不僅要論個對錯,還在文末有一段評述,態度非常認真。據展覽負責任馬屯富介紹,這些展品是從聚協昌博物館的眾多藏品中專門選取,在此展出,一方面以此紀念河大建校100週年,另一方面以此懷念舊時的先生們。“展出這些筆跡和實物,是為了展示舊時代文人治學態度的嚴謹,弘揚師德師風,這些硃紅批點文章在這裡是首次公之於眾。”馬屯富說道。

  據介紹,從9月20日開展以來,展覽已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萬多名參觀者。有的是河南大學的師生,也有本次的市民,更有從外地慕名前來的參觀者。據展廳解說員說,有的參觀者反覆前來,仔細琢磨卷宗中的字句和意蘊。前來參觀的退休職工白世明在留言中寫道:“明清師德師風展,值得一看。教師的態度從學生的作業中便知,很讓人敬佩,那些小楷的工整,也讓人折服。”來自河南大學的學生王兵則對小編說道:“看了這個展覽,讓我對古代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瞭解。這些字跡非常工整,值得現代的人學習。治學的嚴謹,卷末評語的中肯和理性,都讓我歎服。”

  在中國古代,眾多學子是要透過童試、鄉試、會試依次考取秀才、舉人、貢士,最終入仕為官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者為“進士”。

  據悉,這次“紅燭業——明清師德師風筆墨珍藏展”由河南大學和光明日報社文摘報聯合舉辦,將於10月20日結束。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是什麼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 ...

從哪個朝代開始科舉考試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文帝最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煬帝時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 ...

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什麼

  1、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做“探花”。   2、“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而後在北宋開寶六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製度,即於禮部試之後,皇帝再次親試 ...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是在什麼時候

  不同朝代時間不一樣。   1、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2、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

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那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呢?   童生,第一級縣試,是剛開始學習的小孩。   秀才,第二級府試,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   舉人,第三級院試,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   貢士,第四級鄉試,參加全國 ...

科舉考試四個等級

  1、古代科舉制度分為六級。   2、童生(第一級縣試)——剛開始學習的小孩。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3、秀才(第二級府試)——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   4、舉人(第三級院試)——生員(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 ...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

  1、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中者稱為秀才;   2、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中者稱舉人;   3、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中者稱貢士;   4、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