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唐代詩人李白的家鄉在哪裡

唐代詩人李白的家鄉在哪裡

  唐代詩人李白故里位於四川省綿陽江油市青蓮鎮,《李翰林集序》中有: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從古至今為李白故里就有各種爭論。明代的思想家李贄說過一段很風趣的話:“蜀人以白為蜀產,隴西人則以白為隴西產,山東人又以為山東產,而修入《一統志》,蓋自唐至今然矣……嗚呼!一個李白,生時無所容入,死而千百餘年,慕而爭者無時而已。餘謂李白無時不是其生之年,無處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隴西人,亦是山東人,亦是會稽人,亦是潯陽人,亦是夜郎人。死之處亦榮,生之處亦榮,流之處亦榮,囚之處亦榮,不遊不囚不流不到之處,讀其書,見其人,亦榮亦榮,莫爭莫爭。”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

  1、“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出自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塞下曲六首》。意思是:但願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2、原文: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合稱為什麼

  1、李白和杜甫並稱為“大李杜”,因為李商隱與杜牧被人稱之為“小李杜”,為了好區分所以杜甫與李白合稱“大李杜”。李白杜甫兩位大詩人,一位作為浪漫主義的最高峰,一位作為現實主義的最高峰,是盛唐時代詩歌發展到繁榮頂點的標誌。

  2、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3、李白和杜甫的相識是透過杜甫的父親,當時李白為了實現自己治國安民的理想一直漂泊,這期間也結識了不少的朋友,杜甫的父親杜閒就是其中一位。之後李白和杜甫就在杜閒的官邸遭遇了平生的第一次相逢,兩個人之間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對於政治理念也相同,於是一見如故成為摯友。


請問唐代詩人李白是怎麼樣死的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應該比較可信。   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 ...

唐代詩人的怪癖

  唐代詩人輩出,知名詩人就有2300多人,《全唐詩》中收了48900多首作品。但唐代詩人多恃才傲物、特立獨行,甚至有一些“怪癖”。   王勃醉酒作詩   王勃出身書香之家,少時便有神童之譽。《舊唐書》本傳稱他:“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王勃作詩前不喜歡冥思苦想,而是先磨墨,然後飲酒。他喝酒嚴 ...

唐朝李白哪裡做過官

  長安。   天寶元年(742年),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 ...

著名詩人李白的性格特點有哪些

  1、 高度自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而唐代又是整個唐代的頂峰。政治的安定,經濟的繁榮,對外交流的發展,國力的強盛,這一切都使唐人擁有了一種樂觀昂揚的信心和一往無前的氣魄。正是這種信心和氣魄,才孕育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那樣雄闊的氣象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那樣堅定的信念。而李白無疑 ...

唐代詩人虞世南的蟬的意思是什麼

  1、意思是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2、《蟬》這首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 ...

李白哪裡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靜寧縣),一說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一說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與杜 ...

李白哪裡人他是怎麼死的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2、李白的生地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昌隆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   3、關於李白去世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