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唐太宗是什麼號

唐太宗是什麼號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

唐太宗的諡號和廟號分別是什麼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諡號為“文皇帝”唐太宗。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唐太宗納諫如流?只是聽聽而已

  

  唐太宗納諫(網路配圖)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於一樹下,曰:“此嘉樹。”隨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讚不絕口。太宗正色說道:“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這則故事相當著名,常被引用證明唐太宗“親賢人遠小人”。不過,一般人不知道,這個故事其實還有下文。據劉肅《大唐新語·諛佞第二十一》記載,唐太宗的話一說完,宇文士及便趕忙叩頭謝罪,說:那些大臣們總是在朝堂上“面折廷諍”,陛下您老人家常常低著頭沒話說。臣有幸伴駕左右,如果我都不說些順從的話,陛下您就算貴為天子,又能有多大樂趣呢?於是“太宗怒乃解。”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就算他再有內心的道德追求,再有容人納諫的雅量,也難以擺脫基於私慾之上的人性弱點;而這樣的弱點又反過來會使其所標榜的道德追求變得口是心非起來。明乎此,我們就會發現,歷史上那些曾經令人迷戀的道德佳話,往往會有意味深長的“下文”,而正是這些“下文”,往往又會暴露出那些道德佳話的可疑之處。

  據《貞觀政要》卷二記載: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狩。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切諫,說:治理天下“惟當弘儉約,薄賦斂,慎終始,可以永固”,而陛下“承凋殘之後,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於煬帝遠矣。”唐太宗雖然很不高興,卻沒有發作,而是下令“所有作役,宜即停之”。還借題發揮地說出“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這句千古名言來。

  不過,《資治通鑑》卷193卻記載,說過這話的次年,剛剛修繕完九成宮,唐太宗就再次提出要修繕洛陽宮。這一次,民部尚書戴胄站了出來,說:“離亂甫爾,百姓凋敝,帑藏空虛,若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太宗依然虛懷納諫,不僅表揚戴胄“忠直體國,知無不言”,還給他升了官。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太宗還是忍不住命竇璡修繕洛陽宮。

  《新唐書·姚思廉傳》記載,貞觀六年初,九成宮修好後,太宗急欲巡行,著作郎姚思廉進諫說:“離宮遊幸是秦皇、漢武事,非堯舜禹湯所為。”太宗解釋說:“朕嘗苦氣疾,熱即頓劇,豈為遊賞者乎?”賜給姚思廉帛50匹。另據《大唐新語·極諫第三》記載,監察御史馬周也上疏說:“上皇尚留熱處,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切不安。”太宗同樣予以表揚。不過,表揚歸表揚,唐太宗還是在春暖花開的三月份浩浩蕩蕩地去了遠在寶雞的九成宮,一直在那裡療養到十月秋盡。

  諸如此類一面從諫如流、一面我行我素的事情,史書中還有不少零散的記載。這使得千百年來被稱頌為“明君”的唐太宗,多少暴露出其矛盾、糾結乃至虛偽的一面。或許,某種程度上講,“虛心納諫”的唐太宗只是儒家士大夫們與唐太宗本人聯手炮製出的一塊“內聖外王”的“道德假象”,半是自欺、半是欺人而已。


簡介

  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2、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 ...

為什麼沒有怪罪緬伯高

  回紇國派使者緬伯高帶了白天鵝和一些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水,誰知天鵝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思前想後,緬伯高把鵝毛包好。   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見 ...

死因是什麼

  唐太宗死因:公元649年,唐太宗生病,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 ...

治國思想的特點

  唐太宗治國思想的特點:輕徭薄賦、均田制、法治天下、以民為本等,為唐朝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太宗認為,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唐太宗在兵戈擾攘之後,關心民間疾苦,把自己的簡靜無為,推廣為對天下民眾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政策。   具體措施如:動用國庫糧食和皇室府庫,賑濟因水旱受災的百姓;要求朝 ...

為什麼把魏徵比作鏡子﹖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鏡子,是因為魏徵是一個諍臣,從來都是直諫無懼,據理力爭。唐太宗很怕他,因為很多時候在他面前沒面子,唐太宗很煩他,因為只要他提的意見和建議唐太宗不採納,他就反覆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可是,唐太宗也絕對離不開他,因為唐太宗知道,這個人雖然耿直,但他所說的幾乎全都是對的,這樣一個大臣,可以讓他成 ...

時如何實踐民本思想的

  1、愛民,關心民眾的勞苦;   2、養民,不要過度掠奪民眾;   3、從民,根據民意任用賢人;   4、信民,取信於民;   5、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6、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善聽正確意見;   7、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合縣幷州,以減輕人民負,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

為什麼不殺武則天

  因為唐太宗並不認為武則天是篡奪大唐江山的人。   雖然李世民相信了必有武姓之人篡奪大唐江山的預言,但是在以男性為尊的封建社會中,女子連官都無法做,更別提成為天下共主了,因此,武則天雖姓武,但反而因為是女兒身而被唐太宗排除,轉而將目光轉到其他可疑人物身上,甚至戰功赫赫的李君羨僅僅是因為其封號武連縣公中帶有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