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唐太宗簡介字數不超過100

唐太宗簡介字數不超過100

  唐太宗李世民生於公元599年,卒於649年。在位23年是一位民族英雄,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中國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並開創了我國曆史上經濟最繁榮、國力最強大的大唐帝國。

唐太宗簡介

  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2、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3、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制人,於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4、是年八月初九,他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

  5、李世民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對外開疆拓土,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

  6、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患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諡號為“文皇帝”。

  7、貞觀之治: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8、安定邊疆:滅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平定高昌置安西都護府;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送文成公主和親於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唐太宗為什麼不殺武則天

  因為唐太宗並不認為武則天是篡奪大唐江山的人。

  雖然李世民相信了必有武姓之人篡奪大唐江山的預言,但是在以男性為尊的封建社會中,女子連官都無法做,更別提成為天下共主了,因此,武則天雖姓武,但反而因為是女兒身而被唐太宗排除,轉而將目光轉到其他可疑人物身上,甚至戰功赫赫的李君羨僅僅是因為其封號武連縣公中帶有武字就受到忌憚,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謠言遭到貶官,隨即被御史羅織罪名彈劾,被唐太宗以“欺君壓民”的罪名下令處決。


認為讀書的後果是什麼

  “不學,牆面,蒞事惟煩”。也就是說不學習的話,就一無所知,等到遇到問題時什麼事都解決不了只能心煩。   原文如下: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向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 ...

生平及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7月2日被立為太子 ...

李世民是

  李世民,即唐太宗,生於武功之別館,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 ...

李世民為什麼愛武則天

  唐太宗在位時期,武則天最高位至嬪妃,並未獲得過多李世民的愛,根據歷史,應該有如下原因:   1、年齡的差別:武則天14歲入宮,此時李世民已經38歲,年齡差別較大。   2、武則天14歲便展現了個人的氣魄與膽量,在歷史故事“武則天馴服獅子驄”中有記載,可能不符李世民的喜愛。   3、李世民的正室長孫皇后為人 ...

的歷史簡介

  唐太宗即李世民,出生於今陝西,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唐高 ...

納諫如流?只是聽聽而已

     唐太宗納諫(網路配圖)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於一樹下,曰:“此嘉樹。”隨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讚不絕口。太宗正色說道:“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這則故事相當著名,常被引用證明唐太宗“親賢人遠小人”。不過,一般人不知道,這個故事其實還有下文。據劉肅《大唐 ...

為什麼沒有怪罪緬伯高

  回紇國派使者緬伯高帶了白天鵝和一些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水,誰知天鵝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思前想後,緬伯高把鵝毛包好。   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