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是一首二戰時蘇聯歌曲。
此曲於1938年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這首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多年來被廣泛傳唱,深受歡迎。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這首歌對於那場戰爭,曾起到過非同尋常的作用。
喀秋莎,是一首二戰時蘇聯歌曲。
此曲於1938年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這首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多年來被廣泛傳唱,深受歡迎。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這首歌對於那場戰爭,曾起到過非同尋常的作用。
1、喀秋莎最早是指一個蘇聯傳說中一個美麗的女人,有首歌也叫喀秋莎。
2、《喀秋莎》是一首中國人非常喜歡的前蘇聯歌曲。這首歌曲誕生於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詞作者是伊薩科夫斯基,曲作者是勃朗捷爾。
3、歌曲取材於俄羅斯民歌的旋律,結構簡明、曲調流暢、感情真摯、朗朗上口,它是一曲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流淌在紅軍戰士情感深處的心曲。至今,不僅在俄羅斯,而且在中國仍膾炙人口、廣泛流傳。
這個“喀秋莎”的全名是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這個火箭炮被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這個“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製造的,是蘇聯國家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進蘇聯,或者購買蘇聯的。
從《金剛川》的影視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種火箭炮可以一次發射多枚炮彈。這也是瞬間將美軍隱藏基地炸燬的原因之一。其次,這種火炮價格低廉,容易生產。從電影中可以看到,當時“喀秋莎”多次發射,由於裝彈時間長所以絕對不是一架火箭彈,推測至少有三架“喀秋莎”火箭炮。
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喀秋莎”可以裝在卡車上,這樣一來就變成了移動炮臺,靈活性機動性大大提高,可以很好地打擊敵方。而“喀秋莎”的缺點也顯而易見,換彈時間長、精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