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中講述了作者孤旅生涯中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發了對自由與光明的嚮往之情。
2、《囚綠記》是現代作家陸蠡於1938年創作的一篇散文。陸蠡[lǐ](1908一1942),字聖泉,天台平鎮巖頭下村人,學名陸聖泉,原名陸考原,現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譯家。資質聰穎,童年即通詩文,有“神童”之稱。 巴金認為他是一位真誠、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3、1942年僅34歲的陸蠡死於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
4、“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物件,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
5、文章的五個層次中,“囚綠”寫綠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複雜的心情,這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我國領土的時代背景下,作者的內心極度痛苦和精神上堅決反抗的反映。
6、《囚綠記》此文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全文結構新奇精巧,詳略得當,虛實相生,富有變化,平中見奇,語言含蓄蘊藉,深沉厚重。
《囚綠記》體現了作者對“綠”的喜愛程度,寄託了作者對生命、愛、幸福的珍視,而無法囚住綠,正說明“綠”的頑強與倔強。
作者借“綠”言志,讚美了這種頑強不屈的性格, 表達了作者對處境艱難中的中華名族,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讚美之情。
1、分為尋綠—觀綠—囚綠—釋綠—懷綠五個層次。
2、選定“囚綠”來給文章命名,這與文章想要表現的主題有關。文章的五個層次中,“囚綠”寫綠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複雜的心情,這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我國領土的時代背景下,作者的內心極度痛苦和精神上堅決反抗的反映。
囚綠記囚人指代常春藤綠枝條,《囚綠記》是現代作家陸蠡於1938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願,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全文結構新 ...
常春藤特點:“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於黑暗”,即嚮往光明、生命力頑強、不屈不撓。
象徵意義:
1、被囚繫而枯萎,卻執著地朝著窗外、朝著陽光的常春藤,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象徵,作者對它的祝福,包含作者對民族前景的信念;同時抒發作者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鬱憤懣之情。
2、也象徵作者 ...
陸蠡寫的《囚綠記》中的“囚”就是扣留的意思,從本文表面的理解就是作者把春藤“囚”進了她的房間,在作者寫這一文章的時代正屬於抗日戰爭期間,因此作者用“囚”這一詞同時也表現了當時社會中國人民被日軍所壓迫,所以“囚”同時也象徵著中國當時的狀態。 ...
由於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再加上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慮煩惱,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便是作者寫作此文的一個歷史背景,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 ...
1、《囚綠記》寫於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他懷念一年前在北平時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喜歡綠色,留戀綠色,便將常春藤從窗外牽進房間囚繫住它,引為綠友,但它又發現常春藤有一種決不改變的品性,固執的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於黑暗”。這 ...
《囚綠記》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願,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囚綠”,體現了作者對”綠“的喜愛程度,寄託了作者對生命,對愛和幸福的珍視,而 ...
1、為了讓綠色與自己“更親密”,“更接近”。
2、為了拿綠色來裝飾簡陋的房間,裝飾過於抑鬱的心情。
3、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猗鬱的年華,要它為“我”做無聲的歌唱。
《囚綠記》簡介: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現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屋裡。常春藤儘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