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期間,四川境內,佛教弘法摩崖石刻造像大興。有意思的是,這些摩崖刻石集中出現的地方都沿江,讓人不僅遐想,當年禪門高僧們乘一葉扁舟,沿江而下,將佛法散播到沿江的縣鎮……
夾江是一個古老的縣城,屬於樂山管轄,離樂山市大約半小時左右車距。這座小小的縣城伴著一條美麗的青衣江,兩岸青山古崖夾江聳翠——“夾江”縣名得來於此。而千佛崖就位於夾江城西3公里處。千佛崖臨江,看到第一眼就驚住了——同樣都是岷江,怎麼青神縣的江水就是灰色,而夾江縣就是一脈翡翠般溫潤的綠?岷江上游的這條青衣江不愧一個“青”字,那水綠得那麼深,又那麼柔和,完全沒有早春應有的寒意。極薄的白霧在江上滾動,江水流得緩,乍一看沒有動靜,但靜水流深,看久了眼神就被吸進去,有點恍惚。這裡是古代出益州,經嘉州到宜賓,進入長江的咽喉要道,大約漢代開始,這條古道就人潮熙攘,商賈往來不絕。從唐開元到大中年間,這些經常行走於外,又受到佛法教化的商賈們出資請來工匠,在巖壁上開鑿出一龕龕精妙絕倫的佛像。這是比青神中巖更為輝煌也更為精美的摩崖石刻。150窟,石刻造像共2400餘尊,排列錯落有致,少則獨佔一窟,多則上百尊集於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最大的彌勒像龕,佛高2.7米,造型優美,比例適度,姿態與樂山大佛相似。二脅侍菩薩服飾華美,衣紋流暢,肌肉豐碩,體積感很強。毗沙門天王龕,左右兩壁各有浮雕3層,每層以雲朵紋隔開,鐫騎馬武士、護法神、三大八臂神、怪獸;後壁刻有羽人。雕刻細緻。淨土變龕,在兩米見方的龕內,鐫刻了270多個形象,樓臺殿閣多間,氣象宏偉。殿外矗立寶塔兩座,玲瓏剔透,華美壯觀。阿彌陀佛端坐殿中,神態安詳。殿內外聚集著僧眾弟子。頂有飛天伎樂,翩翩起舞,一派歡樂景象。維摩變龕約一米見方,維摩詰身穿寬袖長衣,頭戴風帽,與文殊相對,空中飛天乘雲而來,旁立眾弟子。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豐腴而莊嚴,手臂豐滿,手指纖長,手中握的每一個法器都清晰分明。兩側有飛行姿態的供養天女。然而這也是難得幸存完整的佛像——和青神一樣,夾江未曾逃過那十年的浩劫,位於高處的佛像倖免於難,依稀還能看見傳統的中國顏料,赭石、石青、硃砂……更多佛像位於低矮處,於是都遭到破壞,大多數沒了頭,有些保住了頭卻肢體殘缺。沒有了寺廟,沒有了進香人,只有一個年邁的太婆守著一個亭子,出售劣質的化學香。香客並不多。準確說,似乎並沒有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