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四月八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四月八日的節日和風俗

四月八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四月八日的節日和風俗

  四月八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四月八日的節日和風俗

  四月八是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壯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舉辦時間是在農曆四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歡慶儀式,雖然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主要與農事有關,不僅表達豐收的喜悅,還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苗族四月八介紹

  苗族四月八節是苗族人民聚會歡慶的重大節日,中國苗族地區都十分盛行。源於苗族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祖先、祭英雄、祭神靈。隨著時代的變遷,節日活動逐步加進了歌舞表演及人情交流,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四月八”這一天,成千上萬的苗族男女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入歌場周圍對唱苗歌。苗族四月八節體現了苗族的宗教文化信仰特點,對研究苗族的歷史、民俗具有重大的價值,是湘、鄂、渝、黔等省市苗族、侗族、瑤族,多民族的大聚會。

  四月八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先祖們為了紀念苗族英雄,在四月八這一天苗族子孫們都要穿著盛裝,揹著蘆笙,帶著各色糯米飯和其他食品,成群結隊,來到埋葬苗族英雄的嘉壩西(今貴陽噴水池一帶),唱歌跳舞,以示敬仰,久而久之,“四月八”成為貴陽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也成為其他民族踴躍參加的節日。1987年5月3日,國家民委認定“四月八”為苗族傳統節日。

  農曆四月初八有什麼風俗

  1、浴佛

  相傳農曆四月八日為釋迎牟尼的生日,此日僧尼皆香花燈燭,將銅佛放於水中,進行浴佛,普羅大眾則爭舍財錢、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各地佛寺舉行佛誕進香。

  2、齋會

  齋會,又名吃齋會、善會。由寺廟僧人召集,請善男信女在農曆四月八日赴會,唸佛經、吃齋,因為與會者要吃飯,須交“會印錢”。飯菜有面條、蔬菜和酒等。還有一種烏飯,方法是以烏菜水泡米,蒸出後為烏米飯。這種食品本是敬佛供品,後來演化為浴佛節的飲食。在浴佛節期間,人們還要討浴佛水,以得佛祖庇佑。

  3、放生

  佛教主張不殺生,在浴佛節期間有放生的習俗。放生來源早在宋代已有記載。《武林舊事》中說:“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諸寺院各有浴佛會,僧尼輩競以小盆貯銅像,浸以糖水,覆以花棚,饒錢交迎,編往邸第富室,以小構澆灌,在求施利。是日西湖作放生會,舟揖甚盛飛略如春時小舟,競買龜魚螺蚌放生。”古代有承美放生傳說,民間有玳瑁放生等。放生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4、結緣

  結緣是以施捨的形式,祈求締結世之緣。是浴佛節對於男女來說很重要的一個活動。何謂“舍豆結緣”?因佛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識是前世就已結下緣分,俗語就有“有緣千里來相會”之說。又因黃豆是圓的,圓與緣諧音就以圓結緣。民間有舍豆結緣,寺院、宮廷也不例外。宮中要煮青豆,分賜宮女內監及內廷大臣,稱做“吃緣豆”。

  5、求子

  人們總想把自己的願望藉助特別的日子,乞求它的實現,在浴佛節向觀音求子,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山東聊城地區有觀音廟,神案前擺著許多小泥娃,都是清一色的男孩,或坐、或爬、或舞。四月八日這天,不育婦女多去拜觀音和送生娘娘,討一個泥娃娃,以紅線繩套住脖子,號稱拴娃娃,甚至還有的以水服下,認為這樣能懷孕生子。泰山除供碧霞元君外,還盛行押子,即在樹上押一石,拴紅線,以求吉利得子。《吉林奇俗談》中說:“吉地白山四月二十四日開廟會,求嗣者詣觀音閣,於蓮花座下竊取紙糊童子一,歸家後置褥底,俗謂夢能可操勝券。”

  6、行像

  在佛寺,“行像”是浴佛節最熱鬧的活動。所謂“行像”,就是在城市的街衙大道上用裝飾華美的車載著佛像,以歌舞伎樂為行像的前導巡行,這是一種類似遊行的盛大慶祝活動,只限於巡行城中主要商業大街。

  其熱烈歡樂的氛圍同“與民同樂”的根本精神是相同的。每逢佛誕日,寺中僧眾可以在漫長而枯燥、單調的修行生活中,藉機放鬆一下,充分領略人世生活的另一面。

小滿節氣的寓意和傳統 小滿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滿節氣的寓意和傳統 小滿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滿節氣的寓意為夏熟作物籽粒開始灌漿飽滿未成熟。而小滿節氣的傳統習俗有祭車神、祈蠶、看麥梢黃、吃苦菜、和搶水等活動。這些傳統習俗無不寄託著農民們對今收穫滿滿的渴望,還有祝願水源湧旺之意。

  小滿節氣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古籍解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小滿時,麥穗飽滿,尚未成熟,萬物生長稍得盈滿,尚未全滿。

  農諺解釋

  小滿節氣期間江南地區往往也是江河湖滿,如果不滿,必是遇上乾旱少雨年。這方面的諺語很多,如安徽、江西、湖北3省有“小滿不滿,無水洗碗”的說法;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區有“小滿不滿,乾斷田坎”的農諺;四川省還有“小滿不下,犁耙高掛”之說。這裡的“滿”字,不是指作物顆粒飽滿,而是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

  氣象學解釋

  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徑60°時為小滿。在小滿節氣裡,我國除西藏、青海、黑龍江、吉林外,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都將達到22℃以上,氣候意義上的夏季也就開始了。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

  小滿傳統習俗有哪些

  1、搶水與祭車神

  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雲:“小滿動三車”,水車例於小滿時啟動。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行於海寧一帶,有演習之意。

  2、吃苦菜

  在小滿節氣,必吃的一道菜就是苦菜,俗稱苦苦菜。這是因為小滿是溼性皮膚病的易發期,所以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可以常吃具有清利溼熱作用的食物。而苦菜正是一種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功能的應時蔬菜,它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營養豐富。美味又健康。

  3、祈蠶

  江浙一帶,水土肥沃,農村裡興盛養蠶。蠶寶寶很嬌氣,非常難養,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時節會舉行祈蠶節。祈蠶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各家在哪一天舉行都行,但前後差不了兩三天。南方許多地方建有“蠶娘廟”“蠶神廟”,養蠶人家會到廟裡跪拜,並供上酒、水果、豐盛的菜餚。

  4、看麥梢黃

  “麥梢黃,女看娘,卸了槓枷,娘看冤家。”在關中地區,小滿時節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探望,問候夏收的準備情況,這一風俗叫做“看麥梢黃”。回家時候可不能兩手空空,女婿、女兒一般會攜帶油糕、綠豆糕、黃杏等作為禮品。

祭敖包是哪個民族的 祭敖包的來歷和風俗

  祭敖包是哪個民族的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每年的農曆5月12日、13日是牧民的祭敖包日。但是由於蒙古族牧民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異,有的地方是在農曆五六月份,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有的一個旗、一個蘇木獨祭,也有幾個蘇木、幾個旗聯合祭祀的。

  祭敖包的來歷和風俗

  關於祭敖包的由來,已無據可考。在民間卻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們,過著遊牧狩獵的生活。人們喪葬一直是天葬,屍體放在全是木製的"勒勒車"上漫無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駛,什麼時候屍體掉下來,就在什麼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們因為思念親人,每年都想到安葬親人的地方悼念。

  可茫茫草原,到哪裡去找安葬地點呢?於是,隨著對自然和動物的進一步瞭解。他們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安葬親人時,隨車帶著一峰駝羔,在安葬的地點將駝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將駝羔的母親或已二歲的駝羔帶上,沿著大致的方向和路線去尋找。如果發現母駝或駝羔在某一處不肯前行或悲鳴,那就是安葬親人的地點。這時,牧人要壘幾塊石頭或拜幾把土,來祭禮親人,求得親人的祝福。如此沿襲,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

  祭敖包蒙古族祭祀天地日月和大自然的節日,過節的地點選在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各家各戶都攜兒帶女並各自帶上一道拿手的好菜或上好的食品,團聚在中間植有被尊為“神樹”的敖包周圍,焚香點燭,每人往樹上綁一根布條(布條以白色為主),再抱一塊石頭堆加在敖包上,然後各自拿著從家中帶來的食品,由年長者帶領繞著敖包一邊唸經唱歌,一邊不斷向上撒著食品,繞完三圈後,參加者不分老少都要向敖包跪拜磕頭,祈求上天降福於人間,祈求風調雨順,牲畜興旺。禮畢,開始進行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並宰羊煮肉、載歌載舞,然後全村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吃烤肉、喝奶酒、共同歡度節日。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的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後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這裡祭拜,祈禱人畜興旺。

  祭敖包的祭祀習俗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儲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繫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杆。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是蒙古人為紀念發祥地額爾古納山林地帶而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一信奉薩滿教時最重要的祭掃儀式,現已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堆子"、"石堆"、"鼓包"等,漢語的意思為"堆子"。 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多築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中華全國風俗志o卷九》雲:"鄂博隨在皆有……其形圓,其頂尖,顛立方角蒙經旗,其上下則埋哈達一方,糧食五種,銀數錢,每年必一祭。"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徵神在其位,世襲傳頌。過去內蒙古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阮葵生《蒙古吉林風土記》雲:"壘石象山冢,懸帛以致禱,報賽則植木表,謂之'鄂博',過者無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來是神聖之所在。

  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農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舉行。


民族傳統節日——朝鮮族節慶

  朝鮮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週年,"回甲節"(六十大壽)、"回婚節"(結婚六十週年紀念日)。   朝鮮族一向崇尚禮儀,注重節令。每逢年節和喜慶的日子,飲食更加講究,所有的菜餚和糕餅,都要用辣椒絲、雞蛋片、紫菜絲、綠蔥絲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點綴。 ...

民族傳統節日——布依族節慶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1、過大年   民俗節慶入口網站    ...

民族傳統節日——布朗族節慶

  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155815.com   1、年節   在農曆清明後十日左右,家家都要殺年豬,全寨要宰牛,婦女們做糯米粑粑;年節的當天,晚輩都必須向家族長拜年,並準備兩份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好,每份上面放一對蠟燭、兩朵鮮花,其中一份糯米粑粑 ...

民族傳統節日——德昂族節慶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 ...

西雙版納主要民族節日風俗

   傣族:“桑勘比邁”節:即潑水節,公曆4月13日至15日。舉辦盛大佛事活動,此外還有丟包、划龍舟、放高升、堆沙、鬥雞等活動。節日高潮是潑水,所謂“溼透全身,幸福終生”。   哈尼族:“嘎湯帕”節:(思念祖先、棄舊迎新的意思),公曆1月2日至4日。人們舂餈粑,祭家神、辦酒席。男女青年邀約上山採野花、摘野果。 ...

瀘州的民族節日風俗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獨具一格的蘆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苗族的節日有:苗年、春節、踩山節、四月八、吃新節等。我市古藺縣大寨苗族鄉每年農曆正月13至15日都要舉辦苗族踩山節。   彝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常以酒待客,有“無酒不成敬意”之說。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則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彝族的節日是 ...

民族傳統節日——侗年習俗

  “侗年”,是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經過政府有關部門認可的民族節日之一,時間在每年的農曆“冬至”前後。“侗年”,侗語是“吃冬”的意思,有的地方也叫“過侗年”。   “侗年”的來歷,目前學界認識不一,民間也有多種解釋。比較科學的說法是與農曆的“冬至”節有關。“冬至”是我國農曆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古代人們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