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葬禮習俗是怎麼樣的
回族葬禮習俗是怎麼樣的
一個民族的特色體現在多個方面,除了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喪葬文化也能夠體現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喪葬時穆斯林人走向人生的最後一道旅程,而在回族里人死了也可以稱之為“歸真”,下面的回族文化為您帶來回族的喪禮文化。
一、回族的喪葬風俗概況:
摘要: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約有40萬人,信仰伊期蘭教。回族人死了叫“歸真”。即“回到真主那裡”之意。人死了,家屬不能過度悲傷,更不能捶胸頓足,嚎啕大哭。也不能給死者下跪磕頭,只能下禮(俯著單腿曲跪)。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實行軟葬。回族人,不論什麼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後從那裡發葬。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國籍、肝膽色、官職大孝富貴貧賤,回民們只要耳聞目睹,都要去幫助料理喪事,安葬死者。
回族同胞非常講衛生,無論是去禮拜、贊聖,還是與死者遺體告別,人人都要認真沐浴,隨時保持內外清潔。人死後三天之內,喪家不生火做食。喪主和弔唁的人們皆由鄰居和近親接待。這樣既安撫了喪主、減輕了悲傷,又加強了團結。若借死人之機大吃大喝,將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喪葬儀式,程式嚴謹。人將停止呼吸時,親屬將他的頭朝北,腳朝南,面向西,同時口唸頭“討白”。其內容是回憶、總結死者一生的善惡功過。
二、蘭州回族的喪葬風俗:
對死者稱為“亡人”。對亡故也稱“歸真”、“口還了”、“無常了”、“毛體了”(阿拉伯語音譯。)忌諱稱“死”。實行土葬,習慣速葬,一般不超過三天。送葬稱為“送埋體”。
葬禮簡單而莊重。首先按伊斯蘭教規,亡人的面容身體要整潔無染。根據亡人性別,聘請有經驗的男女老人,用“湯瓶壺”盛潔淨溫水,對屍體從頭到腳認真沖洗。然後用“卡凡”(阿語屍布)包裹屍體。男人“卡凡”為三件:大臥單、小臥單和襟衣。女人的“卡凡”另加纏胸布、蓋頭為五件。“卡凡”多用白棉布。埋體出門前,須有亡人外家在場,有主喪長輩解開“卡凡”,露出面部,讓親友最後瞻仰遺容。然後放入“塔布提”(俗稱埋體匣,抬入清真寺或“麥咱”(墓地)。由阿訇、滿拉和德高望重、虔誠宗教的人,為亡者轉“費體耶”之後,舉行“者那則”儀式,為亡人祈禱。
墓穴為2米長方形直坑,深2米,寬1米,墓底向西側挖一偏堂。下葬同時,有阿訇一人或多人誦讀《古蘭經》。入葬時將屍體頭朝北,腳朝南,面朝西,平置堂內,然後用土塊堵嚴偏堂。先由亡者長子或主要親人填三銑土,後由眾人相幫掩埋。墳起後為扁圓形,有的也置一些磚或鵝卵石於其上一示區別。亡者家屬根據自己家庭經濟條件施捨“索德格”(也叫乜貼)。
所遺財物,首先嚐試生前債務,剩餘的三分之一施捨,三分之二由繼承人繼承。亡人用過的衣服之類,男子的送與外家(阿舅家),女人的送與孃家。下葬後三天,亡人家屬宰牛羊,煎油香,請阿訇唸經祈禱。親友們攜清油等禮品去弔唁,亡者家屬進行款待。以後每逢頭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天、週年舉行紀念儀式。有的只在“主麻日”念“亥聽”做祈禱。回族對亡者,不論男女老幼,不分貧富,均按上述殯葬程式進行。無依無靠的貧窮者亡故後,有爭相幫助埋葬的傳統。喪葬期間禁菸、酒,禁大吃大喝,忌送花圈。
三、回族喪葬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的喪葬習俗,是人結束一生後,由親屬、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活動,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世界上無論什麼人,他的地位再高,錢財再多,壽命再長,都會有死亡這樣一個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為在世的人,對於死亡,不講貴賤,不論貧富,不管是子孫滿堂,還是鰥寡孤獨的人,一律要盡埋葬的責任,並要葬之以禮。回族的喪葬習俗,既有回回民族的習俗特點,又有伊斯蘭教處理亡者的信仰性質。
回族喪葬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主要是13世紀前後由中亞、中東一帶遷徙至我國的各族穆斯林形成的民族。在形成前,他們作為穆斯林,在喪葬方面實行著伊斯蘭教的喪葬制度。回族形成後,伊斯蘭教的喪葬制度已變成回族的喪葬習俗,並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堅持、完善,形成了全民族共同遵守的喪葬習俗。回族先人宛葛思相傳是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四個阿拉伯人之一,“無常”於中國,葬廣州城外流花橋畔,俗稱“回回墳”,其墓碑謂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據陳垣考證,應為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此地回民至今仍保護著宛葛思的墓。
在宋末元初,已有文字詳細記載,回回按照伊斯蘭教處理亡者的習俗喪葬。“回回之俗,凡死者專有浴屍之人,以大銅瓶自口灌水,盪滌腸胃,穢氣令盡。又自頂至踵淨洗,洗訖,然後以帛拭乾,用擰絲或絹或布作囊,裸而貯之,始入棺殮,棺用薄松板,僅能容身……不置一物也,其棺即日便出。瘞之,或聞有至瘞所,脫去其棺,赤身葬於穴,以屍面朝西。”周密記載的回族先人的喪葬習俗,有許多不準確和謬誤之處,如回回穆斯林死後著水,洗滌周身,其中要漱口,洗淨鼻涕,但並不是“盪滌腸胃”。
另外,回族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穆斯林亡後一律不用棺,而用塔木匣子抬屍。可見周密只看到表面,不懂回族先人喪葬習俗的實質內容,把穆斯林用的塔木匣子誤寫為“棺”;把穆斯林用白布纏身,誤寫為用“布作囊”等。儘管如此,從周密記載“大銅瓶自口灌水”、“自頂至踵淨洗”以及用布纏身等習俗中可以看出,當時穆斯林使用湯瓶灌水洗屍,給亡者“著水”,用白布纏身,用塔木匣子抬屍送葬,和現在的回族喪葬習俗是一致的。
寧夏回族喪葬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的喪葬習俗,是人結束一生後,由親屬、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活動,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世界上無論什麼人,他的地位再高,錢財再多,壽命再長,都會有死亡這樣一個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為在世的人,對於死亡,不講貴賤,不論貧富,不管是子孫滿堂,還是鰥寡孤獨的人,一律要盡埋葬的責任,並要葬之以禮。回族的喪葬習俗,既有回回民族的習俗特點,又有伊斯蘭教處理亡者的信仰性質。
回族喪葬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主要是13世紀前後由中亞、中東一帶遷徙至我國的各族穆斯林形成的民族。在形成前,他們作為穆斯林,在喪葬方面實行著伊斯蘭教的喪葬制度。回族形成後,伊斯蘭教的喪葬制度已變成回族的喪葬習俗,並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堅持、完善,形成了全民族共同遵守的喪葬習俗。回族先人宛葛思相傳是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四個阿拉伯人之一,“無常”於中國,葬廣州城外流花橋畔,俗稱“回回墳”,其墓碑謂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據陳垣考證,應為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此地回民至今仍保護著宛葛思的墓。
在宋末元初,已有文字詳細記載,回回按照伊斯蘭教處理亡者的習俗喪葬。“回回之俗,凡死者專有浴屍之人,以大銅瓶自口灌水,盪滌腸胃,穢氣令盡。又自頂至踵淨洗,洗訖,然後以帛拭乾,用擰絲或絹或布作囊,裸而貯之,始入棺殮,棺用薄松板,僅能容身……不置一物也,其棺即日便出。瘞之,或聞有至瘞所,脫去其棺,赤身葬於穴,以屍面朝西。”周密記載的回族先人的喪葬習俗,有許多不準確和謬誤之處,如回回穆斯林死後著水,洗滌周身,其中要漱口,洗淨鼻涕,但並不是“盪滌腸胃”;另外,回族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穆斯林亡後一律不用棺,而用塔木匣子抬屍。可見周密只看到表面,不懂回族先人喪葬習俗的實質內容,把穆斯林用的塔木匣子誤寫為“棺”;把穆斯林用白布纏身,誤寫為用“布作囊”等。儘管如此,從周密記載“大銅瓶自口灌水”、“自頂至踵淨洗”以及用布纏身等習俗中可以看出,當時穆斯林使用湯瓶灌水洗屍,給亡者“著水”,用白布纏身,用塔木匣子抬屍送葬,和現在的回族喪葬習俗是一致的。
元、明記載回族喪葬習俗的史料較多,且比較細。有“大殮和小殮”之稱謂,用湯瓶洗屍“從頭至足,澆洗三次”,還有“麝香腦片填屍口”等記載。明代回族著名學者李贄生前遺囑:
倘一旦死,急擇城外高阜,向南做一坑,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即止。即如是深,如是闊,如是長矣,然復就中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則用蘆蓆五張,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豈有一毫不清淨者哉!我心安焉,即為樂土,勿太俗氣。搖動人言,急於好看,以傷我之本心也。雖馬誠老能為厚終之具,然終不如安餘心之為愈矣。此是餘第一要緊言語。
我氣已散,即當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時,且閣我魄於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使我體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頭照舊安枕,而加以白布巾單,總蓋上下,用裹腳布廿字交纏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去。待五更初開門時寂寂抬出,到壙所,即可裝置蘆蓆之上,而板復抬回以還主人矣。
既安了體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橫閣其上。閣了,仍用蘆蓆五張鋪於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築實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為卓吾子之魄也。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遺意。
幸聽之!幸聽之!
李贄遺言中所講的“倘一旦死,急擇城外高阜”作坑安葬,並且在“氣已散”時,就要安排人挖坑,第二天埋葬,這是回族人強調的“葬不過三日”的速葬習俗。李贄所要求的“向南”挖坑和“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的長、寬、深規格,以及在坑底“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的尺碼,是回族人挖墳坑的特有習俗,其他土葬的民族均沒有這些要求。另外,李贄還強調他的遺體要“面上加一掩面”,“以白布巾單,總蓋上下”,用“板”抬到墓地葬後,“板復抬回以還主人”,這種葬法和現在回族的葬法仍基本相同,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但李贄遺言中講的“則用蘆蓆五張,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等,這些都不是伊斯蘭教和回族穆斯林處理喪葬的習俗。這說明李贄想用當時回族的喪葬習俗處理自己的後事,但在遺言中有不準確之處。
回族飲食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7-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回族860多萬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全國各省市都有分佈,但卻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寧夏回民比較集中,約120萬人口,其分回民大多分佈於甘肅、河南、河北、青海、新疆、雲南、山東等地。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是著名的回族聚居地。其民族形成可上溯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波斯人來中國經商留居中國一部分,及13世紀被迫遷到我國的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不斷與漢族等民族透過通婚、信教等。
由於信仰伊斯蘭教,因而有其特有的飲食習俗,且善於理財,善於經營。居住在農村中的回民多從事農業、運輸業、畜牧業等;城市中的回民多從事手工業、商業、屠宰業、飲食服務行業,以經營清真小吃而聞名。回民飲食禁忌比較嚴格。喜食牛羊肉及偶蹄類食草動物的肉以及雞、鴨、鵝等家禽。不吃豬、驢、騾等不反芻動物的肉和兇猛禽獸的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不吃帶鱗的魚,不嗜菸酒等。絕大多數回民不吃馬肉,但新疆阿爾泰地區回民吃馬肉,有些地方的回民也吃兔子肉。
回民雖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飲食禁忌,但因隸屬教派(新教、老教、小坊派教等)、居住分散、各地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受周圍各民族的影響及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諸因素,各地回民飲食風俗也有差異。 從主食上來看,南方回民以大米為主食。北方的寧夏賀蘭山麓、銀川平原、京津地區因產大米較多或大米供應多,也以大米為主食,麵食為輔。其他地區大體以麵粉為主食,兼食大米、小米、玉米及各種雜糧。
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以土豆、蕎麥、莜麥、糜子、豌豆為主食,新疆阿爾泰地區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麵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克飲食習俗的影響,居住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帶的回民,主食與藏民一樣,吃青稞、豌豆、三餐離不開糌粑和酥油茶。他們吃大餅、饅頭和龍眼包子,也是採用當地藏民的做法。北方以麵粉為主食的回民,擅長製做各種麵食品,或蒸或煮或烙或炸。甘肅回民喜食抻制的麵條,擅長做苦豆子饃饃等;風行全國的蘭州拉麵,就是甘肅回民的創造。寧夏回民喜食幹拌麵、連鍋面、蘑菇面、羊肉臊子面等各種麵條;新疆回民喜食拌麵、炒麵、燴麵、涼皮子、饢、炸糕、餃子、餛飩等;北京回民喜食芝麻燒餅、肉餅等各種餅類和焦圈、油香、饊子、麻花、炸糕等各種炸貨。
下邊簡介幾種回民食品:[油香]:也稱香香鍋。是一種又圓又厚的油炸麵餅。寧夏一帶回民做油香分為普通油香、糖油香和肉油香三種。炸油香是非常嚴肅的事,炸前要沐浴淨身。吃時正面向上,撕開吃。只有在宗教節日或辦紅白喜事時才做油香吃。
[饊子]:又名環餅、細環餅。麵粉中加紅糖、花椒水、牛羊奶、油,揉成麵糰,拉成細條,盤繞成橢圓形饊子坯,炸制而成。
[肉火燒]:用麵粉做皮,包入羊肉餡,摁成餅狀,入鍋炸制。食時佐以醬油、米醋。
[軟皮兒燒餅]:將蒸爛的糯米飯搗爛,調成麵糰,揪成劑子,包上豆沙餡,摁平,一面粘上芝麻,入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吃切成四瓣,撒上白糖。這是北京回民的食法。
[羊肉粥]:將羊肉切塊,放入蔥、姜、鹽等作料煮熟,再放入大麥米與小麥片,煮熟即成。多在開齋節等傳統節日吃,熬一大鍋粥往往夠幾百人吃。
[卷果]:分甜鹹兩種,甜卷果又稱棗卷果。做法是在麵粉中加上棗,核桃仁、栗子、山藥、青梅調在一起,入油鍋炸制,出鍋後撒上青紅絲、桂花即成;鹹卷果是用牛羊肉做餡,加入蔥薑末、鹽、澱粉攪拌好,做成長條形,用文火炸熟,鹹香酥脆,是北京天津一帶回民的食品。
副食上,肉食品以牛羊肉為主,過去西北地區喜食駱駝肉,現在因飼養的少了,吃駝肉的人也不多了。天津等沿海地區多吃魚蝦雞鴨,蔬菜因地而異,甘肅寧夏一帶回民因蔬菜不多,同漢人一樣常年製做漿水(用煮麵條的湯泡加入芹菜發酵而成)。各地回民都喜歡在牛羊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植物油混合做菜用。
回族服飾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的服飾既有歷史的繼承性,又受到了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我國唐朝的杜環在唐和大食的一場戰役中,戰敗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見所聞作了記錄,其中談到大食的服飾:“(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閒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系銀帶,佩銀刀”。這些大 ...
昌吉回族服飾習俗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
回族葬禮
回族的喪葬簡易,實行土葬,主 張速葬、薄葬。送埋亡人時,沿途為死者撒“乜貼 ”(佈施)。葬禮包括清洗屍體、白布裹屍、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等四道程式。 ...
回族的習俗有哪些
1、飲食: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醜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2、衣著: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 ...
泰國葬禮習俗
泰國苗族人信鬼,葬禮十分複雜:
1、死人之後,殺雞宰豬大搞祭鬼活動,目的是要把附在屍體上的惡鬼趕走;為了等候遠到趕來的親友,一般要把屍體放幾天才出殯。
2、停屍時有很多講究,死者的腦袋要對著屋內的火塘;在等候親友的這段時間裡,家裡的鼓樂聲不能中斷,這種鼓平時是不能敲的,僅在辦喪事時才能使用。
...
回族的習俗
1、圍繞清真寺而居,凡是有回族的地方一般都會有清真寺,供回族穆斯林禮拜真主。
2、按照教義同族同信仰的男女通婚,一般不與漢族等民族通婚。
3、禁食豬肉、狗、狼、虎、驢、貓、鷹、鷂等;禁食自死之動物血;禁飲酒。
4、回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古老的文化。特別是回族習俗文化,絢麗多姿,引起世人關注。回 ...
回族結婚習俗有哪些
1、送禮:如果男方對女方有意就要送禮提親,這門親事不一定能成,如果女方當場就給答案,男方獲得女方認可就可以著手準備結婚事宜,如果暫時沒有訊息就得等著,一定時間後再次上門送禮,知道獲得準確結果。
2、結婚:結婚的時候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進行,從開始念個亥亭到婚禮當天詢問有關教會的常識問題都表現出回族人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