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回村祭祖之祭祀儀式

回村祭祖之祭祀儀式

  雖然不能回家,但是祭祀的儀式還是千年不變的。

  正月十四的晚上,大家一般都會提早過完中秋,然後中秋節大家都聚在先祖前面一起過團圓,這種同村同姓的人一起過節,在中國大地不知是不是還有第二家呢?

  十五一大早,大家都一起床就直往先祖前面點香上燭,然後紀念館門外,早有理事的在那我分饅頭,來上過香的人一人一雙,大家討個吉利。倒是有些象大年三十給長輩拜年然後分壓歲錢似的。然後,大家各自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去。廟裡留著是那些誦經的和管理的在做最後的整理,看看晚上的儀式上還少什麼。

  這其間還會有事出來,比如村裡多年不育的婦女來求子,家裡有小兒吵鬧的很的人來結根牛繩壓壓驚,還有去年求了並了了願的來還願……一片馨磬齊鳴。這時候,村裡的小孩是最高興的時候,進進出出,有可能還會分到一些佛前供著的佛果吃吃。小的時候,村小和完小還沒有合併的時候,村小常常就會放假,除了在外的讀的學生幾乎都不上課,大家熱熱鬧鬧地看熱鬧,也是一件趣事。

  後殿求子的婦女虔誠地跪著,佛婆們按照佛教的儀式認真的做著,看熱鬧的人會東家長李家短說著誰家去年求得一子,說著眼前的神靈是如何的準……

  前殿結牛繩,可以稱得幾仟斤重的如手臂粗的稱勾上纏著五色的絲線,在喊贊人的唸唸有詞中一步步的升上去,五色的綵線也慢慢的編成麻花,大約五升五贊,一根牛繩就結好了,掛在孩子的身,據說帶了這牛繩的孩子,晚上不會鬧,好養,而且健康,平常出去也不會受驚受嚇,有些象平安符吧,村裡的幾乎是那種比較不容易帶比較鬧的男孩子都會有一根。嫁出去的女兒生了孩子,孃家人就會在這個時候求一根給他。這根繩是不是靈,我想你們可能不信,但村裡的人確確實實是信的。也許正的是有靈,也許更多的是那小小的五彩線所寄託的才是真的含義。

  往年這時候,來的佛婆不僅是村裡的,當然還有外鄉的,隔壁村裡的,她們都是佛的善男信女,她們在一起,會互相學學經,有時候幾個人在一起就會做佛戲,樂隊裡只有兩種樂器—木魚和磬,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敲。她們常演的是《目蓮戲》,我只看過以前“甘媽媽”和“幹姑”演過,後來沒機會了,因為演的時候,幾乎擠不進去,你只能在外面乾著急,當然你擠也可以,就怕擠到中間,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戲也看不到。

  佛戲和戲曲有差別, 雖然有情節、有角色,和戲曲比還是有些粗,大多是兩個能分飾內中的許多情節就可以演下來,沒有化妝過,村人們不是能分出懂得內容與人物情節,看得與戲中人同喜同悲。這一點,還是讓人稱奇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聽懂這佛戲的裡的詞。

  晚上,大家都會集在廟前,手裡拿著燈籠,燈籠都是上了號的,有這個村的姓氏、望郡與堂號。這時廟裡最熱鬧,基本上擠不進人,上香上燭就更別想了。如果哪裡有堆人做起佛戲來,那就更擠不進了,小孩子卻好多了,可以佔個好地,爬到柱子上,佔了高地往下看。小時候,我就是那種會爬的柱上的去的人,急得外婆常說女孩子,怎麼也爬那麼高啊。

  到晚上十二點的時候,基本上村裡的男人都來了,每戶至少有一人,大家提著燈籠自動排著長隊,在銅鑼隊的

  帶領下到離村五離遠的義烏江取水,然後將水裝到瓶裡,迎回到廟中。

  等在廟裡的最高輩的老人們鄭重的接過聖水,用毛筆醮著聖水點了每一個佛像的眼睛,稱為“開光”,據說至此以後,佛眼即開,可以看見人間所有的善善惡惡了。

  開關儀式後,即是“化鬥”,佛婆們化了近二個月疊成的鬥早已在廟外的空地裡擺好,所有會誦經文的人敲著木魚磬誦起經來,不會的村人們又手合什麼,圍著鬥兒, 主事的持著為把將它們一一點燃。這時候的人們都很莊重, 沒有吵鬧,連孩子們也不例外,不敢嬉笑,也虔誠地立著看著,無一絲怠慢。

  鬥化完了,人們也散去,每年的一祭也完了。廟門關了,但並不永遠關著,人們有事的時候,依然會來求先祖,求那位不知名與姓的平安娘娘和朱相公。

  有時候,我也分不清,這種祭祀與佛教上的儀式有什麼區別,或者就是別人說的迷信。

  但是我相信,我的村人,我的同胞們並不迷信,也並不愚昧,他們只是用這種方式來祭念他們的先祖,來告訴先祖自己為生活做著生生不息的努力,

祭祀儀式

  儒家經典中的祭祀儀式 中國古代的喪葬祭祀儀式隆重而繁瑣,並且往往以儒家經典的形式給予規定。據有關文獻資料,下葬之後儒家文化規定的祭祀儀祀主要有下列幾種:

  (1)反哭之祭 反哭意思是死者下葬之後,喪主奉死者牌位從墳上回到家裡,在家裡安放牌位時所進行的一種祭祀儀式。因為是從墳墓之處返回家中,又因祭祀的內容主要是哭,所以稱之為反哭之祭。反哭之祭的程式主要包括二項,一是安放靈牌,需要注意的是靈牌的位次不能放錯,要按死者在家族中的尊卑地位擺。二是哭禱,祈禱的內容為:乞求諸位祖先的靈魂,接納新死者的亡魂,讓他加入陰間家庭的行列,並經新死者的亡魂以各方面的照顧。這一項是不能少的,少則達不到祭祀效 果。

  (2)虞祭 父母葬後迎接他或她的魂魄於殯宮之祭叫虞祭。虞是安之意。按儒家的觀點,死者下葬以後,骨肉歸土,但靈魂沒有歸處,故行虞祭,使死者的靈魂也行以安定。據古禮,虞祭要舉行三次。第一次虞祭在下葬當天舉行;第二次虞祭在第一次虞祭後的第一個柔日舉行;第三次虞祭在第二次虞祭的第一個剛日進行。古代用天干記日,十天干中凡乙丁已辛癸為柔日,甲丙戊庚壬日為剛日。

  據古代的解釋之所以如此選日子是因為:"柔日陰,陰取其靜","剛日陽也,陽取其動也。"從而達到陰陽相合,天地適宜的目的。古代虞祭的具體操作,現已無從考察。

  (3)卒哭之祭 卒為終止的意思,哭指"無時之哭"。古代喪葬禮儀,百日祭後,改無時之哭為朝夕一哭,名為卒哭。古代孝子從父母死到殯,哭不絕聲;殯後居廬中,念及父母即哭,都稱"無時之哭"。卒哭禮祭後改為朝夕各一哭,叫"有時之哭"。卒哭之禮於三虞後的一個剛日舉行。古禮,士三月而葬,葬後又連續舉行三次虞祭,至此已近百日。屆時,要上祭品。紙錢,要哭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自己的不孝。此後行祭者就不需要"不時之哭",而只須朝夕一哭了。

  (4)祭 是新死者與祖先合享之祭,時間中卒哭之祭的第二天舉行,主要內容是奉死者之神主祭於祖廟,因為祖孫昭穆相同,所以要附屬於祖廟。不過 祭之後,新死者的神主仍需要還家,要等到大祥之祭舉行後,才能正式遷入祖廟,在祖廟中才有自己的班次。

  (5)小祥之祭 小祥是指父母死後一週年的祭祀。"小祥,祭名。祥,吉也"。這就是說,到了小祥之祭後,孝子可漸除身上的喪服,換上吉服。例如男子可以除去頭上的喪帶,換上熟絲織成的練冠,所以小祥之祭又稱"練祭"。小祥祭祀的重點是以練服代替喪服。

  (6)大祥之祭 大祥之祭是指父母死後兩週年的祭禮,稱"大祥"。在古代,儒家經典規定,卒哭祭後,孝子只能吃粗飯飲水,小祥祭後才可以吃菜和果子,到大祥祭後飯食中則可用醬醋等調味品。

  (7)禫祭 禫為喪家除去喪服的祭祀。禫,祭名也,與大祥間一月。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禫祭時,在向死者叩頭跪拜、上供祭品、燒紙錢之後,要宴請賓客。此祭舉行後,喪事才算辦完。喪家生活歸於正常。

  喪期中的祭奠儀式

  喪期中的祭奠儀式主要有:設奠、開弔、三日祭、作七等。現將其儀式程式分述如下:

  設奠又叫成服疫奠。大殮後次日早晨設奠,初祭。初祭儀式是:首先請甲乙二人為禮生,甲負責唱禮,乙負責奠獻。將靈牌放靈案上,甲乙分別站立在靈案左右兩方,然後進行奠祭,其程式為:

  (1)奏哀樂、鳴炮。樂止。

  (2)啟帷、行大奠禮。孝子匍匐出帷,起,就喪主位。如孝子哀慟過分,不能起立,可使人扶其站立。

  (3)有服者皆就位。按親疏序列立於孝子之後。

  (4)上香、叩首。香由甲授給孝子,孝子執香,叩首,再交乙插於香爐內。  (5)再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6)三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7)獻爵、叩首。甲將爵交乙,乙再將爵獻於靈几上。

  (8)果品、叩首。甲將祭品中的果品交給乙,乙接過獻於靈几上。

  (9)祭品、叩首。方法同上,並唱各個祭品的名字。

  (10)主祭者讀祭文。父死,主祭者為孝子,若孝子不能讀可請別人代讀,讀後燒。

  (11)祭奠畢。喪主及陪祭者鞠躬退下,回靈堂後守棺。

  (12)奏哀樂,鳴炮,止。  開弔 在設奠之後到出殯之前,接待族戚親朋前來弔喪,稱為"客祭"。為了方便接待,也可以在該期間內選定一兩日為開弔日期,告知親朋前來弔祭。親朋弔喪若按隆重禮儀,須行三跪九叩之禮。祭奠時請甲乙禮生分立靈案祭桌兩旁,甲司儀,乙香獻祭品。主祭、陪祭者跟著禮生的司儀聲行禮。儀式程式如下:(1)哀樂,鳴炮,止。(2)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同祭者就位。各依次站立在祭桌前,面向靈堂,低頭而立。(3)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主陪祭者從原位向前一步,同祭者在原位不動,均隨主祭者一同跪拜起立。(4)上香,叩首。乙禮生將香遞給主陪祭者,點燃後遞還乙禮生插於靈桌香爐內,祭者叩首。如此三次,三上香完畢。(5)起,平身復位,祭者起立,倒退原位站立。(6)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7)獻三牲,獻果品。有什麼祭品,甲就喊什麼名,乙依照喊聲將各種祭品捧上祭桌擺列,擺完甲再喊。叩首,五叩首,六叩首。(8)獻財寶,獻財寶,獻財寶。乙將燒給死者的祭品遞給主、陪祭者,主、陪祭者將祭品由下而上舉,連續三次,然後放在靈前或焚燒。叩首,八叩首,九叩首。奠酒,奠酒,奠酒!(9)主祭者讀祭文,也可由陪祭者代讀,讀畢焚燒。(10)起,平身復位,孝子孝孫謝禮。(11)孝子孝孫退回守棺。(12)奏哀樂,鳴炮,止。(13)禮畢。

  三日之祭 關三之祭在葬後的第三天下午進行。相傳死者在葬後的第三天要見親人們一面。所以這一天死者的親眷們要身穿白色孝衣,準務好祭品,主要是用米糕做的圓形"關三果"。來到墳前給死者上供祭品,燒香叩頭,還要給死者修整墳墓。關三之意是此後死者與親眷成為人鬼關係,"關三"之後,死者成為墳山上的新鬼。 此外,漢族許多地方有三朝接煞之祭,即在靈堂掛上白布幔,靈桌供上神主、男女紙俑及杯筷香燭等物,請來的和尚道士在靈堂設壇唸經,稱為"打掃"。打掃時在死者房內設一座位,將死者臨終時穿的衣服放在座位上,和尚道士對著念度人經一卷,念畢,焚燒衣服。據說這樣就可超度死者,除去喪家的不祥之氣。做七 "做七"是民間舉辦喪事經常舉行的一種儀式。通常,"做七"要舉行一種超度死者亡魂的法會,所以"做七"又叫"水陸道場"、"水陸大會"、"水陸齋儀"。舉行法會的時間較長,最少為七天,多則可達七七四十九天。參加法事的僧道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做七的內容為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在民間,"做七"之所以很普遍,是因為俗信人死後還會轉生。從剛死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期,期滿後即再降生;若一期屆滿未得生緣,須再等一期;最多到第七期,必定降生。由於從已死到再生之間福禍不定,所以死者的親屬每隔七天要祭祀一次,請僧道替死者誦經修福,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 "頭七"一般在死後的第六天舉行,也有從第七天開始作首七的。 "二七"在死後第十四天舉行。

  第一部分,面向幛子右手邊(或頂邊),頂頭主要寫死者姓名加頌詞稱呼。

  第二部分,正中間寫祭幛語,字距要一致,如寫輓聯,則兩邊對稱,也可不要這一部分,直接寫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面向幛子左手邊(或底邊)頂尾寫送祭幛人姓名加身分稱呼和悼詞,如送祭幛者與死者系親屬同姓,送者可只署名,不寫姓。

小探中國的重大祭祀儀式與祭祀酒

  祭祀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的文脈之一,而自從遠古以來,酒就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酒祭是中國傳統祭祀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禮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 祭祀黃帝—黃桂稠酒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軒轅皇帝,其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畔的陵寢,自古就為人們所祭掃、拜謁。

  第一次祭祀黃帝的明確記載在《史記·封禪書》中。其中記載公元前44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時,祭黃帝"。此後,漢唐明清等各代均有祭黃帝的記載,尤以明清兩代最為連續和密集。

  近代以來,祭祀活動越發頻繁。人們認識到,黃帝不僅僅是具有廣泛號召力的部落首領,也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而是具有豐富內蘊的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和代表。這一認識上的深化,在近代以來的黃帝祭祀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派代表前往黃陵共祭黃帝。中國共產黨方面,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和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黃帝陵。祭文由毛主席所撰寫,文中歷數了軒轅黃帝的豐功偉績,之後筆鋒一轉,指出面對日寇入侵,全體同胞只有結成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一致對外,團結禦敵,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當時國民黨方面則特派張繼、顧祝同前往致祭。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陝西省及社會各界也多次舉辦了祭祀黃帝的活動。而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被中斷過一段時期的祭陵活動重新恢復,祭典也越來越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關注。如今,黃陵每年都要接待數十萬名前來謁陵祭祖的華夏兒女

  祭祀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的文脈之一,而自從遠古以來,酒就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酒祭是中國傳統祭祀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禮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

  祭祀黃帝—黃桂稠酒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軒轅皇帝,其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畔的陵寢,自古就為人們所祭掃、拜謁。

  第一次祭祀黃帝的明確記載在《史記·封禪書》中。其中記載公元前44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時,祭黃帝"。此後,漢唐明清等各代均有祭黃帝的記載,尤以明清兩代最為連續和密集。

  近代以來,祭祀活動越發頻繁。人們認識到,黃帝不僅僅是具有廣泛號召力的部落首領,也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而是具有豐富內蘊的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和代表。這一認識上的深化,在近代以來的黃帝祭祀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派代表前往黃陵共祭黃帝。中國共產黨方面,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和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黃帝陵。祭文由毛主席所撰寫,文中歷數了軒轅黃帝的豐功偉績,之後筆鋒一轉,指出面對日寇入侵,全體同胞只有結成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一致對外,團結禦敵,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當時國民黨方面則特派張繼、顧祝同前往致祭。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陝西省及社會各界也多次舉辦了祭祀黃帝的活動。而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被中斷過一段時期的祭陵活動重新恢復,祭典也越來越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關注。如今,黃陵每年都要接待數十萬名前來謁陵祭祖的華夏兒女

  祭祀炎帝----茅臺

  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同為中華始祖。相傳,神農炎帝,教民耕稼,始創文明,制耒耜五穀生華,嘗百草萬世留芳。自古以來,炎帝被公認為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炎帝神農氏時代所形成的炎帝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

  炎帝之祀,源遠流長。《史記·封禪書》雲,秦靈公三年(-423),在吳陽“作下畤,祭炎帝”。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記載,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對炎帝的祭祀,始於黃帝。《路史·後記》雲,黃帝“崇炎帝之祀於陳”。《軒轅黃帝傳》亦云:黃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民國期間,縣府有春秋時祭或應縣民之請,舉行禳災祈福之祭。湖南省政府於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後,由於多種原因,中斷40餘年。1986年,炎帝陵修復。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復舉行公祭炎帝陵活動以來,每年前來此地尋根謁祖,觀光旅遊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炎帝陵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心中的聖地。現已形成重陽節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節由縣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

  據史料記載,對伏羲的祭祀始於秦早期。西漢初年,繼承秦之郊祭制度。東漢沿用此制。唐玄宗開元年間,在京師長安專建三皇廟,天寶六年確立三皇祭祀典範。北宋太平興國初年,於天水卦台山建立伏羲廟,始立廟祀。金章宗明昌年間,卦台山祭祀伏羲始成規格,歷年祭祀,並三年一大祭。元元貞年間,元成宗詔命全國通祀三皇,當時卦台山伏羲廟主祭伏羲,配祀炎帝神農和軒轅黃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並申明禮部,由官府出資,由官員主祭。明初,沿襲元制,卦台山被列為伏羲的陵墓,民間祭祀尚存。明成化十九年在秦州建立伏羲廟,正德五年,卦台山和秦州伏羲廟恢復春秋官祭,祭祀中心由卦台山移至秦州,卦台山逐漸變為民祭場所。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廟祭祀活動逐漸正規化、制度化,禮部還專門為祭祀制定程式化祭文,祭祀費用列為州署財政預算,制禮作樂,同時制定祭祀程式,祭祀進入極盛期,秦州伏羲廟成為全國性的規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

  到清代以後,對伏羲的祭祀沿襲明代祭祀程式,同時在京師阜成門內建歷代帝王廟,在正殿景德崇仁殿祭祀伏羲。清中期以後,祭祀逐漸轉為民祭。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公祭伏羲大典,1989年後,天水伏羲祭祀活動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公祭伏羲活動。2005年,祭祀規格升格為省祭。2006年5月,伏羲廟祭祀禮儀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祭孔大典----五糧液

  生於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箇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一個用滿腔熱忱和無窮魅力,為中國人情感模式和思辨方法的奠定起到關鍵作用的聖人,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生存和發展道路上永遠的偉大參照。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一直是歷代王朝統治的思想支柱,而且對廣大的平民百姓也產生了既深且廣的影響。因此,孔子的地位越來越高,成了至高無上的聖人,受到盛大而又隆重的祭祀。為了緬懷文化巨人、紀念人類的導師孔子,世界各地建有孔廟2000座,其中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也最具正宗意義。祭孔,是尊崇與懷念孔子而主要在孔廟舉行的隆重祀典,兩千多年來從未間斷,成為世界祭祀史上一個奇蹟。

  已連續舉行多年的曲阜祭孔大典在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播孔子思想、塑造麴阜城市品牌、推動旅遊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來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國”方略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價值再次引起廣泛關注。

  2006年8月16日,2006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新聞釋出會在人民大會堂湖北廳舉行,五糧液酒被指定為祭孔大典唯一祭祀酒。

  納西族祭天---納西日碩酒

  祭天是麗江、中甸等地納西族最古老的傳統習俗,自稱“納西美布諾”(意為“納西人是祭天的子民”)的納西族,將祭天視為民族標誌,它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祭祀和喜慶活動,祭天也由此成為東巴教中民俗性大道場和最隆重的慶典之一。祭天有春節期間舉行的春祭和農曆七月中旬舉行的秋祭,但以春祭最為隆重,稱為“大祭天”。秋祭在七月,稱小祭天祭天的群體由一個村寨的同性宗親組成,大的有幾十戶,小的只有十來戶。每個祭天群都有自己固定的祭天場,一般在村邊地勢較高、樹木茂密之處。在祭壇左右各載一棵黃慄樹,代表天父天母;中間一棵柏樹代表天舅;前排兩棵小慄樹,這是納西族始祖崇妨利恩、襯紅褒白夫婦的代表。主祭品為豬、雞、大米、酒、香柱等物。由東巴祭司誦唸東巴經《崇搬圖》(人類遷徙記),緬懷祖先,歌頌英雄,讚美創造,用來傳遞歷史淵源,加強民族團結,祈求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東巴教各種宗教祭祀儀式

  納西族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向人為宗教過渡的一種宗教。多達30多種的東巴教儀式是納西東巴文化的主要載體,即用象形文字記載在東巴經書裡的內容透過各種宗教儀式表現出來,並以宗教儀式傳承下來。這些儀式力圖詮釋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矛盾,與納西族先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其中《祭天》、《祭風 ...

香港的小小祭祀儀式

  流傳於香港地區民間的一種小型祭祀儀式。該習俗在香港地區分佈頗廣,儀式都在三叉路口、橋底、路旁及山邊等地方進行。此外,部分廟宇內的廟祝也有替人“打小人”服務。每年驚蟄是“打小人”盛行的日子。“專業打手”們手操舊鞋爛鞋,打殘打爛放在磚頭上的紙公仔,代客痛打“小人”。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透過這種儀式驅除小人,迎來 ...

中元節祭祀的意義是什麼 中元節祭祀儀式是怎樣的

  中元節祭祀的意義是什麼   人們利用中元節的機會為自己的已故先人燒紙祭祀,誦經超度。祭祖的傳統在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古人把祭祀作為諸禮俗中的首重。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時節含義,七月原是小秋,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請祖先品嚐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規》說,“或飲食,或坐 ...

202x年元宵節不能上墳祭祖 出嫁女兒可以孃家祭祖

  2022年元宵節不能上墳祭祖?   黃曆分析——不能上墳祭祖   從2022年元宵節當天的黃曆所宜事項中分析來看,當天是百事忌,大事勿用,而上墳祭祖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吉日,所以從黃曆日子來看,在當天是不建議上墳祭祖的。   習俗分析——可以上墳祭祖   在我們國家有的地區則就是有元宵節上墳祭祖的習俗,但是 ...

守護者奇趣外星客大結局

  1、最終結局:細菌大王並不像表明看得那麼醜惡,他小時候也是被同夥給欺負了,所以他才怨恨所有人,他沒有感受過朋友的力量,在他心裡,只有力量才是最好的伴侶。但到了最後,小黃和小紅他們用行動告訴了細菌大王,什麼叫做正在的友誼,也讓細菌大王領悟到了愛的力量,從此細菌大王改邪歸正,聯手喜羊羊一起幹掉邪惡的細菌。   ...

求木的資料

  木村武之,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日裔身份而被關進美國禁閉營長達五年之久,是李小龍在美國親傳的教練級弟子。木村武之是經李小龍在美國所收的首位弟子傑西·格洛弗,投師於李小龍門下之前,曾獲美國空軍拳擊賽冠軍引薦而加入李小龍的學生行列的。所以說,在今天全世界的李小龍弟子中,木村武之最能代表李小龍當年的振藩功夫 ...

盜賊儀式骷髏頭有什麼用

  盜賊之海儀式骷髏頭除了進行出售外還可以用來開啟詛咒要塞,玩家在集齊紅,綠,粉,紫,藍,白,六種燈火(冥府擺渡船獲取)之後帶著儀式骷髏頭去往詛咒要塞,將儀式骷髏頭放在“詛咒要塞塔頂籠子裡的骷髏”頭上,不同顏色的骷髏怪舉相應顏色的燈去打即可。   盜賊之海儀式骷髏頭作用說明:   盜賊之海儀式骷髏頭除了進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