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
圓明園,其實是由圓明、長春、綺春 (後改名“萬春”)三圓組成,總面積達347公頃。它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1萬平方米,外圍周長約10公里。三園分別有垣牆相隔;前為萬春園,後面並列的兩園,左為圓明園,右為長春園。圓明園系一座水景園,水面佔全園面積一半以上,有些景觀的命名,直接以水為主題。在山環水繞之中,分佈著140多個景區,彙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我國古代造園藝
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
圓明園,其實是由圓明、長春、綺春 (後改名“萬春”)三圓組成,總面積達347公頃。它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1萬平方米,外圍周長約10公里。三園分別有垣牆相隔;前為萬春園,後面並列的兩園,左為圓明園,右為長春園。圓明園系一座水景園,水面佔全園面積一半以上,有些景觀的命名,直接以水為主題。在山環水繞之中,分佈著140多個景區,彙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我國古代造園藝
香港迴歸於几几年幾月幾日 香港迴歸祖國是幾年幾月幾日幾點
香港迴歸祖國於1997年7月1日00:00,星期二。
香港迴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因此這一天也成為香港迴歸紀念日。
香港迴歸的原因
前提條件:改革開放實行後,中國的綜合能力日益增強,同時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高;
政策因素: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
法律依據:中英聯合宣告的簽署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佈;
群眾基礎:港澳同胞的愛國意識強烈,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
準備工作: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香港迴歸紀念日的由來
香港是中國的領土,為了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主權不可非議。但是,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收回香港主權才是最有利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鄧小平同志集中黨中央的集體智慧,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來的,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偉大戰略構想,是中外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
1984年12月19日,中國政府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北京正式簽訂《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宣告》,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7 年7月1日香港迴歸變成現實,但是這一偉大創舉的設計師——我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卻離開了我們,他老人家看不到自己親自設計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願望的實現。至此,我們更加緬懷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我相信,他老人家會同我們一道慶祝這一舉世矚目的日子——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因此這一天也成為香港迴歸紀念日。
香港迴歸紀念日其他資訊
香港歷史文化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裡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儘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原譯作HeungKong,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香”為“康”,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Kong。
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過程: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併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衝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