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團圓節又稱什麼節日

團圓節又稱什麼節日

  中秋節。中秋節又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日期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將中秋節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

寒食節又稱什麼節日 寒食節又名什麼節

  寒食節又稱什麼節日 寒食節又名什麼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儲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太原等地較為特別要禁火一個月。

  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寒食節美食大全

  子推

  子推,即棗餅或棗子糕。據說,這是寒食節重要的節日食物。當年人們就是用這種食物來祭祀介子推的。這就好像端午節裡的粽子之於投江的屈原一樣,都是表達對有品格的人的追思、哀悼。這個事典在宋代金盈之的《醉翁談錄》中提到過,可以作為“子推”這一食物在古代存在的一個佐證。古人們還把這種“子推”用楊柳的枝條穿在一起,成為一串,掛在自家的門嵋上,作為寒食節期間家門口的掛飾。這又與端午節人們將採來的艾篙掛在通風處,以期其香氣能驅走蚊蟲、消災避邪這種祈願不謀而合。再有,將“子推”用柳枝穿成二串,也是對介子推抱柳而死的那段傳說的追思吧。

  蒸大饃

  清明日,不動煙火,家家吃蕎麥涼粉等冷食。且預蒸大饃,俗稱為“罐兒”。饃的四周,作成鳥蛇之形。民間俗傳,說是介子推當年在綿山被燒死時,有鳥、蛇前去保護過他,故在大饃上做上鳥、蛇的造型,作為紀念。饃的頂上,做一個大盤的形狀。大盤中的造型又分幾種,都是有講究的。這種饃,全家每人一個,再加若干個祭饃,那是用作祭祀的。給男子的饃,在饃頂盤中,做的是文具、耕具之類男子所用器物的造型,意思是說,男子靠用這些器物創業、吃飯,吃下了這些用饃做的器物,就能使本領大大提高。吃下了文具,文思大進,讀書聰明;吃下了耕具,就能成為幹莊稼活的好把式。給女子的饃,在饃頂盤中,做的是剪刀之類的造型。剪刀是做女紅的工具,此俗有祝女子做女紅心靈手巧的意思。祭饃頂上的盤中,是麥、豆之類的造型,寓有祈求麥、豆豐收的意義。非常明顯,清明日禁火、吃這種大饃的風俗,是從寒食節來的。

  蒸餅

  蒸餅是用酵糟發酵後,和麵製成的。蒸熟後,皮就裂開。實際上就是饅頭。將這種蒸熟的蒸餅去皮後,掛在陰涼乾燥處風乾。日後用時,用水浸脹、搗爛、濾過,就能給消化不良的病人服用。據說,它有和脾胃、利三焦的功能。如果病人剛服了藥再服此物,此物又能幫助脾胃消化、吸收病人所服的藥。

  糯米糰

  糯米糰的製法和當代的糯米糰大致一樣,但不入水煮,而是用蒸籠蒸。入籠時,每個糯米糰下,墊一張艾葉。蒸熟出籠的糯米糰,會有一種特殊的清香。

  茸母糕餅

  吃茸母糕餅是古代北方寒食節的習俗。採茸母草,和上面粉或米粉,做成糕餅一類的食物。宋徽宗有“茸母初生認禁菸”的詩句。

  桃花粥

  桃花粥是唐代民間歲時食品。寒食節前後,以新鮮的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猶存。唐馮贄《雲仙雜記》:“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妝樓,桃花粥吃個飽。”別看此粥做法簡單,其功效卻非同小可,《溫病條辨》中稱其:“補氣澀腸。可用於脾虛氣弱、洩瀉不止、完谷不化者。”這可是與桃花的藥用價值相聯絡的,並非民間杜撰,屬於我們今人所說的“藥膳”一類。

  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食品。

  吃青粳飯

  吃青粳飯也是民間習俗,而佛門道觀更有做“青粳飯”饋贈施主的習俗。

  其實這“青粳飯”就是糯米飯。算上前文提到的青團、糯米糰,這三類食物本就屬一家。在這裡是有意將它們分開的,因為這三種食物雖選用相同原料,但如果就其產生的地域來劃分的話: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糯米糰主要流行於長江以北的北方一帶;而青粳飯就是在廣西一帶了,其傳說就很好地透露出壯族人民對“青粳飯”的喜愛了。《熙朝樂事》說:“清明僧道採楊桐葉染飯,謂之‘青粳飯’,以饋施主。”這裡所說的“染飯”,其實就是把一些植物的漿汁混入到糯米中使其上色,並一同加以煮食。

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 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

  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 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

  清明節。盪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需要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當時拴鞦韆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兩字繁寫均以“革”字為偏旁。

  1986年2月,國家體委制定了《鞦韆競爭規則》(起草),同年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專案。

  2019年5月11日,世界橫樑最長的鞦韆在日本福岡縣北九州市完工。100名當地小學生參與並見證了新世界紀錄的誕生。

  不同民族的鞦韆:

  盪鞦韆流變花樣最多的是我國的民族地區。

  朝鮮族最喜愛盪鞦韆這一傳統競技遊藝活動了,這一活動常在節日舉行,有時還進行比賽。節日裡,姑娘們身穿色調豔麗的彩裙,圍在鞦韆旁,爭試高低,只有挑選出來的能手,才能參加運動會的比賽。比賽時,在高空的綵帶上懸掛一串金黃色的銅鈴,比賽選手蕩起鞦韆,看誰能碰響銅鈴,碰到的次數越多,成績越高。飄逸的長裙,叮噹悅耳的鈴聲,驚險的擺盪,令人歎為觀止。

  臺灣高山族人稱盪鞦韆為“渺綿”,是“飛天”的意思,這與漢族人對鞦韆的傳統認識是相同的。

  雲南西北及川南納西族的盪鞦韆習俗俗稱“鞦韆會”。納西族東部的鞦韆會多在每年夏曆正月初一至初四舉行,西部則於正月初六開始,歷時4——5天不等。清代《鹽源竹枝詞》雲:“高懸彩架接雲天,共慶新年勝舊年;姊妹豔裝爭奇麗,倩郎拋索送鞦韆。”麗江白沙村一帶,當年結婚的新娘常以紅繩系鞦韆扶手,用點心、瓜子等招待盪鞦韆者,以此討得平安吉利。永寧等地於“鞦韆會”的最後一天由女青年備辦酒席款待前來賽鞦韆的男青年。席間男子用鍋煙抹女子臉,互相追逐嬉戲,以抹黑為吉。傳說古時“鞦韆會”期間有魔鬼來捉拿美女,後因以此法遮顏,防遭鬼害,成為會中的又一習俗。

  變種

  除了最為常見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還有許多鞦韆的變種。

  新疆柯爾克孜族的盪鞦韆遊藝,當地人稱“阿拉提巴坎謝里欽吉克”。在空地上選一點,用3根木頭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點也搭一座同樣的架子,然後在兩個三角架中間架一橫樑,離地大約3米,橫樑上懸掛6根“U”形的牛毛繩,構成鞦韆。玩時一男一女面對面,兩人皆雙腳交錯蹬在較長的兩根牛毛繩上,伸開雙臂各抓兩根牛毛繩,背部靠在繩上,雙腳蹬動,越蕩越高。

  青海土族盪鞦韆用的是輪子秋。土族稱輪子秋為“卜日熱”,意為“旋轉、轉輪”。輪子秋根據當地條件,就地取材製作。如拆下大板車柱輪,將車柱豎起,下輪壓重物固定重心;上輪綁一架梯,在梯兩端拴上等長皮繩(似鞦韆)即成,故謂之“輪子秋”。

  維吾爾族玩的鞦韆更為奇特,叫“沙哈爾地”,意為“空中轉輪”,每逢春秋季節和舉辦婚禮時蕩玩。在場地上牢固豎起一根高約10米的圓木作軸,軸頂裝一木輪,輪上裝兩根橫木,各拴上繩索,如鞦韆狀。豎軸底部另裝一根橫木,以繩與頂部木輪相連線。遊戲時,繩索鞦韆上各站一人,然後底部橫木兩邊,各有數人相向而立,雙方等速推動橫木,帶動頂部木輪旋轉。站在繩索上的遊戲者即隨著轉輪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轉速越快,遊戲者飛得越高。


七夕什麼 七夕還叫什麼名字

  七夕節又稱什麼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

寒食什麼 寒食的別稱是什麼

  寒食節又稱什麼節 寒食節的別稱是什麼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儲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 ...

202x年1月10日臘八是星期幾 臘八什麼

  2022年1月10日臘八節是星期幾?臘八節又稱什麼節?農曆十二月是個年歲交替,須祭祖祀神的月份,一起來了解一下2021年農曆十二月的日子吉凶宜忌吧。   2022年1月10日臘八節是星期幾?   公曆:2022年1月10日   農曆: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初八,星期一   吉神宜趨:月財 五富 陰德 生氣 益後 ...

什麼

  樺樹節。是俄羅斯族民間節日,每年公曆6月24日舉行。這天又是東正教的聖三主日(聖靈降臨節)。樺樹節源自古代的夏至節。此節日帶有太陽崇拜的色彩。在農村,此時夏季來臨不久,農民辛勞一春,稍得清閒,因此要歡慶一番。   節日清晨,人們到樺樹林和湖邊尋找蕨菜、金莓草、黃色鈴鐺花。相傳樺樹、蕨菜、金莓草、黃色鈴鐺花 ...

乞巧什麼

  乞巧節又稱七夕節。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這個傳說雖在《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 ...

寒食什麼

  1、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儲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2、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3、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 ...

普度什麼

  普度節又稱鬼節。   “普渡”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節而形成的民俗節日。更確切來“普渡”一般是從農曆七月一號開始至農曆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屬於自己的“普渡”日子,並非幾年輪一次,而是每個村子每年固定的時間進行“普渡”宴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