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守秋”習俗
土家族的“守秋”習俗
網路配圖
每年稻穀飄香,果實金黃,五穀等農作物成熟季節,渝東南石柱土家山寨,就開始與飛禽走獸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人獸爭奪豐收果實的“戰爭”,這就是土家族所特有的“守秋”習俗。
五穀成熟季節,土家人在田邊地角,搭草廬,建哨棚,備火銃,二人日夜輪流把守,持弓箭等隱蔽在草廬哨棚,防止野豬、山羊等野獸出沒莊稼地踐踏農作物,守護豐收果實,這種習俗稱為“守秋”。
“守秋”季節,田邊地角,守秋棚層層疊疊,山裡人還在稻田裡,扎許多個無魂有體的“稻草人”,穿著爛人衣,頭頂破草帽,用竹竿立於稻穀田裡,風吹來,稻草人隨風搖動,活龍活現,麻雀等飛禽望而生畏,落魂而逃,以此種方法保護稻穀等豐收果實。
土家人在地角與森林交界處,搭設“守秋棚”守株待兔,等待飛禽走獸自投羅網,用火銃、弓箭、獸套等武器斃之,如捕到一頭野豬,那是一箭雙鵰的美事,一是對毀壞莊稼的野獸以沉重打擊,又是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野豬肉比家豬肉價格昂貴。
男人在田邊地角“守秋”,女人在家曬穀收倉“守秋”,成為約定俗成的風俗。白髮蒼蒼的老人,提著“響把”悠閒地攆麻雀,守衛秋天的果實。
每年秋收後,土家人為了儲存糧食和防鼠,喜在吊腳樓上,懸掛紅辣椒和吊包穀,儲存時間長,不黴爛變質,防鼠不防盜,這是一種特殊的“守秋”方式。太平盛世,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家戶戶年年有餘,長年累月懸掛在外的吊包穀,競無一盜賊流寇光顧,一派太平景象。同時,那密密麻麻,成串成坨,排列整齊的黃燦燦的吊包穀,懸掛的是一行行田園詩句;懸掛的是土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懸掛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勤耕豐樂圖。一串串火紅的紅辣椒,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金黃色的玉米棒,在陽光照射下,像一串串黃金,流光溢彩,懸掛的是土家人的豐收喜悅。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苗家習俗
苗家習俗:
苗家婚俗 一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群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遊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後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徵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苗族地區,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徵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後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徵求父母的意見後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援,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搶婚或類似搶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透過自由戀愛,願作終身伴侶的,男方在某天夜裡,邀約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家裡來,即成婚姻。三天之後,才請個“全福”的老人帶只雞去給女方父母“報親”,請他們認可這門婚事。然後雙方商定“回門”(回孃家)辦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苗家婚俗 二
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也有早婚的現象,大約在十四五歲,早婚夫妻通常要到雙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許多地區苗族有結婚當日夫妻不同房的習俗,新娘與送親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辦婚禮是主要在女方家。黔東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習俗,即新娘回門後即長住孃家,僅在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經召喚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懷孕後才長住夫家。坐家時間長達一兩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後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離婚。一般地,提出離婚方須向對方賠禮賠錢。寡婦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轉房習俗,一般是同輩轉房,但不帶有強制性。 苗族均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為苗族社會主要的家庭結構。女子與男子不管婚前婚後地位比較平等,在家庭事務中婦女有一定的發言權,但總體上還是男權社會。子女的血統從父,世系依父系計算,家庭財產按父系繼承。苗族有父子連名制,現以黔東南為典型,其他地區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現在大多已通用漢姓。
苗家歌舞:
唱苗歌:苗族人民最喜唱歌,以苗歌傳情表意。一首喜歌令你心情舒暢;一首苦歌令你唏噓垂淚;一首情歌則令人如醉如痴。苗歌旋律獨特,節奏自由,裝飾音多滑音,別有韻味。苗歌分“韶唔”(高腔)、“韶薩”(平腔)兩類。高腔高亢激昂,優美動聽;平腔悠揚悅耳,婉轉流暢。
跳苗鼓:鼓舞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愛的藝術形式。分女子單人鼓舞、男子單人鼓舞、女子雙人鼓舞、男子雙人鼓舞、猴兒鼓舞等。伴奏者以鼓棒擊打鼓邊,表演者以鼓棒或徒手擊鼓面,節奏可慢可快,情緒激越時,鼓邊與鼓點急促有力,氣氛十分熱烈。男子鼓舞英武矯健,粗獷有力,動作有“收割打穀”、“大鵬展翅”、“猛虎下山”等。女子鼓舞傳統動作有“美女梳頭”、“紡紗織布”、“桃花織帶”等,文雅平穩,靈巧秀麗。
族稱·族源
東部方言苗族自稱q (仡熊);中部方言自稱qa nau (嘎鬧)、mhu 、mo 、mu (模);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自稱mo 、mo (蒙),分佈在川黔滇交界地帶、黔西、滇東南等地;西部方言滇東北次方言,分佈在滇東北、滇中北、及貴州西北部分地區,自稱a mau (阿髦);操西部方言除川黔滇次方言和滇東北次方言以外各次方言的苗族,自稱有mjo 、mho 、m (苗、蒙)等,分佈在黔中、黔南一帶。各個方言區苗族自稱大同小異,而且具有同源性。“苗”是對苗族自稱的漢語音譯,“人”的意思。
漢文古文獻中根據苗語自稱音譯,把苗族稱作“蠻”、“髳”、“貓”、“苗”等。由於支系的差異,以及漢人認識角度的不同、時代的侷限等原因,各地苗族又有紅苗、黑苗、青苗、白苗、花苗、東苗、西苗、紫薑苗、長裙苗、短裙苗、高坡苗、海岜苗、歪梳苗、九股苗等各種各樣十分雜亂的他稱。這些稱法多數情況下不準確,解放後基本上已經廢棄不用。 苗族的歷史十分悠遠,其先民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已有漢文古文獻和苗族的民間口碑資料,多數苗族研究者認為,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是可考的苗族最早的文化源頭,也有學者認為苗族族源確切地只能上溯到三苗。 九黎部落聯盟最早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在其西進過程中,與東擴的黃帝部落聯盟發生戰爭。經涿鹿之戰失敗後,九黎聯盟中的部分部落向南遷移。千餘年後,他們在長江、淮河流域又組成了三苗部落聯盟,並相繼與黃河中下游流域的堯、舜、禹部落展開了長時間的武裝對抗。商周時間,他們被黃河流域的華夏民族稱為“南蠻”、“荊蠻”。
春秋戰國時期,受中原民族大融合和頻繁戰爭的排擠,尤其是受秦楚之戰的影響,南蠻後裔再次向南遷徙。秦漢時期,聚居在武陵山脈的苗族先民被稱作“黔中蠻”、“武陵蠻”、“五溪蠻”,並漸漸形成為一個的穩定的族體。此後逐漸遷入貴州、廣西、川南、雲南的山區。大約在明朝時期,苗族已經基本上形成了現今這種分佈格局。
中秋偷菜不算偷 奇特的摸秋習俗
中秋時節,正是老家的人們收穫園田瓜果蔬菜的季節。
霜風一起,園子裡的瓜秧枯萎得只剩下藤梢上的幾團綠色,原先隱藏在瓜葉間尋不見的那些瓜,這時全都一個個顯露了出來。巖巷裡、土坎邊、果樹下,到處都是,樣子憨態可掬,全都老得上粉,白撲撲的。柿樹上的柿子,也漸漸有了一團團好看的紅暈,一個個從枝葉間探出頭臉,向人們招搖。地裡的辣椒,早已紅彤彤一片,一嘟嚕一嘟嚕的,宛如一串串大紅大紫的風鈴在秋風中搖曳。
這情景,讓那些想在中秋節的夜晚,討得一份好彩頭的人們,看得心裡直癢癢。
因為在我的老家,中秋月圓夜,入園偷摘瓜果蔬菜是不算偷的,大夥謂之“摸秋”。聽老輩人講,“摸秋”是為了第二天能捱到主人的“噘”(方言即“罵”的意思)。據說主人“噘”得越兇越狠,“ 摸秋”人的運氣就會越來越旺,做事情就會越來越順,身體也會越來越好。但這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頭天夜裡的“摸秋”,“摸秋”的人必須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不被主人家發現。否則,主人家的“噘”,就不會變得那麼靈驗。
當然,主人家的“噘”,其實也並不是真的開“噘”,頂上天也就是主人和“摸秋”人之間都心知肚明的一場笑罵而已。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摸秋”的人不守規矩,破壞了人家的果樹和菜園,或是讓主人家一次失去的東西太多,而主人家又特別在意那些東西,早給它安排好了用場。遇到此類情況,主人家常會抑制不住心頭的怒火真的開罵。但這樣的事,在我的老家發生得極少。
“摸秋”講究做得“神不知、鬼不覺”,頗有點像小孩子玩的“老鷹捉小雞”遊戲。一個要去“摸”,一個又假意護著讓你不那麼容易“摸”到,相互間鬥智鬥勇。於是,老家的“摸秋”,一直格外地有趣。常常有主人到了中秋那天,趁著傍晚時分故意在瓜果蔬菜邊設下一些“摸秋”人意想不到的障礙,以增加其“摸秋”的難度。往往是“摸秋”的人偷偷摸摸,費了老大工夫才來到瓜果蔬菜邊,可還未等伸手去摘,就一不小心弄出了聲響讓主人家發覺,或是讓黑暗中的野刺扎痛了手腳,這都會引得藏在一邊的主人捧著月餅“哈哈”笑個不停,一個勁說“摸秋”人的水平太差。
因而,一到中秋,“摸秋”就成為了我老家鄰里間的一場成人的快樂遊戲。即便家裡的瓜果蔬菜成熟得特早,等不及到中秋就已收穫,收穫時也要特意地留下一些,以便讓“摸秋”的人在中秋的夜晚有東西可摸。在老家人眼裡,中秋“摸秋”去誰家,那是人們對那戶人家的看重!正因為如此,那些在當地人緣頗好的人家,中秋的月夜裡,有時就會遭遇到幾路來“摸秋”的人。
“摸秋”,其實並不在乎“摸”的東西是多是少,是好是壞,“摸”的就是那一份刺激、快樂、吉祥。倘若有哪戶遭遇了“摸秋”的人家,第二天一早因為忙,而無暇顧及檢視頭天夜裡是否丟了東西,來為“摸秋”人送上幾句“噘”,便立馬就有假惺惺的人故意跑過來幫忙檢視,給主人家一個提醒。主人家於是就立刻醒悟,一邊遞茶遞煙,一邊指著來人一通笑罵。
康巴藏族,湘西土家族的喪葬習俗
藏族同胞死後有五種葬法,死後採取何種喪葬形式主要是根據死者生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確定。最隆重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餵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 ...
利川土家族的喪葬習俗
喪葬儀式,是生者與死者之間的靈魂對話,是情感與幻想的陰陽交流。利川土家族的喪葬禮儀——“撒爾嗬”,表現了土家人的豪爽、豁達的生活態度,樂觀向上、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這裡土家族幾乎每家每戶若有老人,都準備著棺材,俗稱枋子,又名棺木、壽木,其用途是在使老人百年歸世後能有一個安身之處。一般情況下,棺材用較 ...
土家族的清明節習俗與風俗
土家族由於山川隔阻,很少與外界來往,生活相對比較封閉,也比較少受到外界的影響。土家人是非常重視傳統節日的。因為與世隔絕所以他們的習俗也比較古老的,沒有過多的改變。想知道他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嗎?他們清明屆又有哪些習俗呢?一起走進土家族文化看看吧。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 ...
立秋節氣有曬秋民俗通常曬的是什麼 立秋的曬秋習俗一般曬哪些東西
導語:轉眼立秋到來,而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人們自然是有很多活動來迎接它。不過,立秋時節不同地區,其相關傳統活動也是不同的。其中,有的地方在立秋節氣有曬秋民俗,那通常曬的是什麼呢?你知道立秋的曬秋習俗一般曬哪些東西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立秋節氣有曬秋民俗通常曬的是什麼
豐收的農作物。曬秋是一種 ...
土家族特有的婚嫁習俗
哭嫁
土家姑娘出嫁,有的前兩個月就開始哭了,長的兩個月,短的也有十天半月。哭嫁,不僅是一種離別感情的傾訴,同時也是聰明才智的顯露。對一個姑娘來說,會不會“哭嫁”、哭得如何,對她的名聲、身份都是很有影響的。有些土家族姑娘十二三歲便開始學“哭嫁”。有些父母看女兒學不好,還請來會哭嫁的大娘當老師,教她哭。到 ...
土家族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 哭嫁 的風俗。為了準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摩、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唸唸有詞,叫做 送嫁飯 。哭嫁時,同村親友的女該都來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 ...
土家族婚慶習俗
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哭嫁歌有 哭父母 、 哭哥嫂 、 哭伯叔 、 哭姐妹 、 哭媒人 、 哭梳頭 、 哭戴花 、 哭辭爹離娘 、 哭辭祖宗 、 哭上轎 等等。
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