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土家族有哪些文化習俗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有哪些文化習俗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有哪些文化習俗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佈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以白虎為祖神,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著一隻木雕的白虎,時時處處不忘敬奉。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等,菜餚以酸辣為主。在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樸,喜寬鬆,傳統衣料多為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土家族的傳統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磚瓦屋等。土家族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喪葬方面土家族過去多行火葬。土家族的禁忌事項很多如成年男女忌坐一條板凳;不準用腳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褻瀆神靈等。
語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唸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常
宗教信仰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通道教。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餈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
“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絡的。不論什麼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擺手”選陰曆單日開始,持續的天數也是單數。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參加的人數有上萬人。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史詩、山歌最為著名。
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方面,刺繡、編織比較有名,土花鋪蓋尤為著名。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
土家族文學以敘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為著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敘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天文曆法
土家人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氣象、水利、農學、生物學、醫藥學知識,並用這些知識指導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產與生活。
土家人的氣象知識是以諺語、歌謠的形式留傳下來的,如:“雲朝工,亮通通;雲朝西,披蓑衣;雲朝南,打破船,雲朝北,下不徹”、“早晨燒霞,等不燒茶;傍晚燒霞,曬死蛤-蟊、“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東虹日頭西虹雨,虹在南方漲大水”、“月亮打傘,曬破巖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抹腰”等都是透過對雲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體的觀察來預測天氣的晴好,準確性高。
土家人還根據山裡草木枯榮、候鳥來去、日月星辰的變化、雲風雨雷電的交替來按排農時,預測氣候,估算年成的豐歉。他們把世代積累的農耕經驗編成山歌、諺語,口耳相傳,指導春種秋收。如:“老張莫聽老問哄,桐子花開要下種”、“三月逢春好盤花,滿山陽雀叫喳喳,一來報知陽春節,二來摧動種莊稼”告誡人們桐樹開花、陽雀歡叫的時節,也是播種時候了。又如:“清明要明,穀雨要淋”、“三伏不熱,五穀不結;三九不冷,百果不很”。這是根據特定節氣的氣象情況來推測農業的收成好壞。
其農學知識也靠這類諺語、歌謠相傳,如:“耕得深,耙得爛、一碗泥巴一碗飯”,講的是農田要深耕細耙,這樣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淺栽秧,紅苕栽到皮皮上”、“寧栽秋苕,不種秋蕎”,又是在傳授稻秧、紅苕、洋芋,蕎麥的種植技巧。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滿族忌諱
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在吃飯時,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禮儀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衝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滿族飲食風俗
(1)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2)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麵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麵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瀋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3)菜餚。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餚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4)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並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5)白肉血腸是滿族人宴請親友的一道主菜。五花豬肉,切薄片,與細切的酸菜同時下鍋,開鍋後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腸。這道菜香而不膩,營養價值很高。現在瀋陽的那家館白肉血腸,風味絕倫,深受消費者歡迎。
(6)涮火鍋是最為典型的滿族飲食。這種飲食與當年滿族人遊獵生活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不論是原始的滿族火鍋,還是如今華夏大地隨處可見的現代火鍋,吃起來都會令人聯想起“噼啪”作響的山林篝火,聯想到“吱吱”作響的小吊鍋。可以說滿族火鍋是如今風靡全國的火鍋老祖。除菊花火鍋外,比較有名的有什錦火鍋和三鮮火鍋。
(7)酸湯子是滿族傳統食品。秋季新糧成熟之後,農村幾乎家家泡酸湯子。將新打下來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發酵,然後用清水沖洗,將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後,過濾去渣皮,即成湯麵。食用的時候,鍋內燒開水,用特製的湯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團湯麵,用右手擠壓,擠出的湯子條直接入鍋煮熟,撈出來後,拌入肉炸醬、雞蛋醬或蔥花醬之類的佐料即可食用。
回族風俗習慣 回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回族風俗習慣 回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在元代開始進入雲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萬餘人,佔中國回族人口的6.31%。分佈廣泛,各市縣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透過通婚等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麵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喪葬食俗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地方辦喪事三天不動煙火,由附近的親戚鄰居送食,禁止請客,三天後方進行紀念活動。 婚俗 結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象徵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甘肅地區的新婚夫婦生頭胎,男方要攜帶禮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親家報信,10天內岳母要攜紅糖、米等營養品和小孩穿的衣物來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設宴款待來客。
回族的重要節日及風俗
新年,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月二十五“填倉日”, 二月二龍抬頭,五月單五吃棕子,過伏日一一如頭伏餃子末伏面,七月過十四,八月十五仲秋節。最近幾年又增加了“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這些,是與漢民同胞相同的風俗節日。
回民同胞內部,自已還過三大節日,即“爾代節”、 “古爾邦節”和“聖會”。
回民內部按《阿拉伯天方歷》規定,三百五十六天又四分之一為一年。回民過年(即“爾代節”)是對照我國農曆的月份連過三年移下一個月。趕上農曆二年閏月就是二年往下移一個月。而後,依次類推。“爾代節”又稱大開齋,對外講回民過年。大開齋的這個月,初二,初三傍晚時看月亮,見著月亮就拔齋(按《天方歷》從見著月亮,算這月的開始,到下一個月見著月亮前一天算這個月的結束)。一個月內白天不吃不喝,晚上開齋和夜間吃喝。開始是初二見的月,就到月底二十八晚上和夜間過年吃餃子,回民也叫“坐夜”,經語叫‘概得勒晚息”。大部分回民男性同胞淨身,晚上到清真寺聚禮,跟著阿訇禮拜。禮拜完了回家團聚吃餃子。如果一開始初三見的月,就到月底二十九晚上過年。坐完夜以後,過二至三日,傍晚再看月亮,如初二傍晚看見的月亮,初三早飯時過大開齋節,即: “爾代節”,全體回族男性同胞,淨身後穿上節日服裝,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講教義。結束後下殿,阿訇和全體回民同胞互相拿手(雙手對握共誦贊主、贊聖的詩詞),團拜,共賀節日。
古爾邦節,又名小開齋,也叫宰牲節。跟大開齋走七十天,就是小開齋。這個節日到來的月份,初二、三看月亮,見著月亮就拔齋十天,一般的到十二或十三開齋。大部分男性同胞淨身,然後穿著節日服裝,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講教義。上殿前後,家家宰羊、雞、鴨、鵝或合夥宰牛。這由個人經濟條件而定。但有一條,宰了牛羊以後,三分之一分給本院的親族;三分之一分給過不起節日的貧窮人;三分之一全家老少食用,不興個人吃。就是宰個雞,也必須分七家以後,自已再吃。
聖會,又名聖祭,由來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日和逝世日。這個節日,是隨著古爾邦節後的第三個月即是聖祭(回曆三月)。但這個月的日子不變,即從初三(誕生日)做到十四(逝世日)那天也可。這天,清真寺宰牛燉肉,炸油香。全體回民,按戶到清真寺聚歲。款是全體回民拿“也貼”,即自願捐款。這樣做,以表思念穆聖。
除三大節日外,回民每到禮拜五中午後為案禮日,本民族內部叫“主麻”。有些老人和念過《可蘭經》的,要去清真寺參加聚禮,跟著阿訇禮拜。回民也習慣地把這個日子叫做“好日”。辦喜事或有其他大事,就選擇這個日子。
回民死了人,也叫傳送人。老人亡了,按遠近給親友送孝。一般是二至三天“傳送”。亡人不論窮富,都可穿白布兩層,二十八尺。淨身後由親友送到墳坑。不論窮富,一律用土葬。經濟條件好的戶,有給老人修磚墳,掛圍坑的,圍坑就是用阿拉伯文字寫在布上,掛到墳坑內。 無論怎樣、磚墳內只能修磚套,不能修上磚底,況因是回族人民是土葬,人死了,身子必須著土。亡人的親友,有給亡人戶送喪禮的習慣,款數多少不等。這種喪禮的意義,一是人情之故,二是互助之意。這種喪禮,現在還實行著。
另外,回民不吃豬肉,不吃已死之物,不吃動物的血,這是老人們一輩輩傳下來的,前二年《人民日報》曾有專門文章論述過回民為什麼不吃豬肉的事。肉品只吃牛羊等反芻動物肉,家禽只吃雞、鴨、鵝、鴿。吃時,必須阿訇宰,為了出血講衛生。
端午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 端午節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什麼時候就有了
端午節在我家鄉是比較重要的節日,因而每年的端午節做的都很隆重,其中最豐富多彩的便是賽龍舟,大家都應該知道端午節起因源於“楚國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岳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之後就有了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意。下面,就快和小編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
...
八月十五的風俗習慣 八月十五有哪些民俗
八月十五的風俗習慣 八月十五有哪些民俗
八月十五的風俗習慣
祭月
中秋季也是人們祭月的節日,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這時候人們會擺設香案,點上香,放上瓜果、月餅等,香案置於院落中,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因為祭月就是向月宮裡的嫦娥遙拜。由 ...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
藏族有什麼風俗 藏族地區有什麼文化習俗
藏族有什麼風俗 藏族地區有什麼文化習俗
藏族有什麼風俗
藏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明。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其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特點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 ...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谷、姑娘節、敬老節、裡瑪主節、捉螞蚱節、吃新米節。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 ...
江西的風俗習慣節日有哪些
江西的民俗活動
1、全豐花燈
全豐花燈是江西修水全豐鎮的一種漢族曲藝形式。是一項介於燈、戲、舞之間的藝術表演活動,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春節期間,鄉村各路花燈雲集,從初一發燈一直唱到元宵,跑東家竄西家,通宵演唱。
2、石城燈會
石城燈會寄託著神靈崇拜和火神崇拜。石城燈會主 ...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
景頗族主要分佈在中國雲南地區,他們的口頭文字發達,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見解和處事方式,也殘留著許多的流傳已久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也成為了景頗族獨特的傳統文化。那麼,你知道景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嗎?下面的景頗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但山官和富裕戶也有一夫多妻的。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