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又叫馬鈴薯,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還可以叫山藥蛋、洋芋、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等。在不同國度,名稱稱謂也不一樣,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義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
土豆又叫馬鈴薯,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還可以叫山藥蛋、洋芋、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等。在不同國度,名稱稱謂也不一樣,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義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陽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的原因
第五個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唐朝的時候,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此後,端午節才頻頻見諸於各種文學作品。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還對此進行了解讀:“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
由此可見,我們過的端午節直到晉朝開始的時候,才叫端午節。
五月初五過節的傳統
根據資料記載,五月初五過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春秋時代,中國人就過這個節日。 但是,那時候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所以,晉朝以前,五月初五這個節日,名目非常多,甚至達到20多個叫法。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等等。
端午節這個名字之所以被後世固定,應該說晉朝周處和唐玄宗功不可沒。接下來,就要談一個問題,端午節究竟是為了紀念誰。在很多人的認識中,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學術界認為,端午節除屈原外,還是為了紀念精忠報國的伍子胥,還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或者是紀念漢代出使西域的介子推。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俗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掛艾草: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同時,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食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4、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5、塗雄黃: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在城市很少看到這個習俗了。
7、躲端午:躲端午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
8、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石斑魚屬鱸形目,體長橢圓形稍側扁。口大,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背鰭和臀鰭棘發達,尾鰭圓形或凹形,體色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條紋和斑點,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而羅非魚,俗稱非洲鯽魚,通常生活於淡水中,也能生活於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中,也可以存活於湖,河,池塘的淺水中。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面積狹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裡能夠生長,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絕大部分羅非魚是雜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