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地方戲劇文化解析:莆仙戲的特點

地方戲劇文化解析:莆仙戲的特點

  莆仙戲是福建有名的古老劇種之一,歌仔戲是也是福建的有名戲劇,不過莆仙戲更多的是存在於莆田等地,莆仙戲至今也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本期戲曲大全一起了解莆仙戲的特點是什麼。

  莆仙戲是中國戲曲劇種中歷史最悠久,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演出形態最古老,劇目最豐富,在表演藝術上最具特點的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流行於福建省莆田、仙遊二縣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鄰縣的興化方言區;因宋時莆田、仙遊隸興化軍,明、清時隸興化府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改稱莆仙戲。

  莆仙戲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它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其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的藝術特點,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解放後,莆仙戲經過整理、改編、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

  民國時期,京戲、閩劇相繼傳入莆田,京劇的武打表演與俠義劇目,閩劇的機關佈景和表演手法,都對莆仙戲產生了一定影響。而後臺伴奏也從原先的鑼、鼓、吹單純的樂器,向民間吸收了“十音”、“八樂”中的部分樂器和外地劇種的樂器,諸如二胡、板胡、琵琶、三絃、揚琴、大提琴等,使莆仙戲音樂形式更加多樣與抒情化。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淨)、末、醜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

  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莆仙戲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韻、詞格與唐、宋大麴和宋詞調相同。尤其是僅存於早期南戲《張協狀元》的〔太子游四門〕,卻是莆仙戲常用的曲牌。莆仙戲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

  聲腔稱“興化腔”,它是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番八樂,佛曲法曲,唐宋聲詩、詞樂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風味。莆仙戲樂器早期很簡單,也象宋元南戲一樣只有鑼、鼓、笛。

  鼓用大鼓,鑼稱沙鑼。鑼鼓是節制舞臺表演的,鑼鼓經有三百多種,規矩嚴格。笛稱笛管,有蘆笛和梅花二種。蘆笛亦稱頭管,傳自古代篳篥,是莆仙戲獨特的吹奏樂器;梅花,一名嗩吶,也是莆仙戲的主要樂器。

  莆仙戲大棚目連戲之劇本,曲牌,聲腔,鼓板,表演身段,動作程式和舞臺上的一桌兩椅,臉譜,化裝,服裝和戲帽以及道具與傀儡目連戲等一模一樣,有密切的血緣關係,這是莆仙大棚目連戲全面搬演傀儡目連戲的遺蹟。

戲劇文化解析:川劇的由來是怎樣的

  “不是所有堅持都有結果,但是總有一些堅持,能從一寸冰封的土地裡,培有出十萬朵怒放的薔薇。”如今許多讓我們仰望的人和物最初都是從小人物和不知名發展起來的,川劇的由來你知道是什麼嗎?本期川劇文化一起了解吧!

  川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時期,而後兩漢的角抵百戲,為早期的川劇奠定了基礎。據《太平廣記》及《稗史彙編》等文獻記載,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鬥牛》之戲。三國時期,更是出現了四川第一曲諷刺喜劇《忿爭》,可謂川劇喜劇的鼻祖。

  至唐五代時期,是川劇最為鼎盛之期,出現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這一時期常演的劇目有《劉闢責買》、《麥秀兩岐》和《灌口神》等。並出現了中國戲曲史上到目前為止最早的戲班,即《酉陽雜俎》中所載的幹滿川、白迦、葉矽、張美和張翱五人所組成的戲班。

  從《鬥牛》之戲到宋雜劇《酒色財氣》,歷時千有餘年,它們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戲”,可以視為廣義的川劇。而現代意義上的川劇,應該說是在宋元南戲、川雜劇、元雜劇基礎上的產生於明代的“川戲”開始的。

  至清代川劇由崑曲、高腔、胡琴、彈戲和燈戲五種不同的聲腔雜陳,晚清時期,便出現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劇面目為之一新,各類聲腔的特色劇目和保留劇目開始形成。其後的川戲改良運動,成立了”戲曲改良公會”,集資興建了“悅來茶園(今錦江劇場舊址)”、“蜀劇部”等演出場所。

  由此,川劇藝人自己組織的“三慶會”於1912年成立,也現了康子林,楊素蘭,蕭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達三百餘人。創作上也出現了趙熙的《情探》,黃吉安的《三盡忠》、《柴市節》等一大批名人名戲,流行劇目多達700餘個。

  20世紀以來,雖然也現了以劉懷敘為代表的“川劇創作家”們所創作的現代戲,但國家處於黑暗時期,川劇也開始衰落了;建國後,在黨和新中國的扶持下,川劇又開始煥發藝術青春,重新進入自己的“黃金時代”。

  【結束語】川劇在中國戲劇文化上最初也並不是什麼有名的戲曲劇種,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改變不斷地進步,隨著時間一起發展,發展成了現在成功的川劇。

具有濃郁地方色彩——莆仙戲

  古代的一些富家小姐或者是婦人每天吃喝玩包括後院的內鬥也是十分無趣的,在古代沒有網路沒有電視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有名的演員,他們就是戲子,上演一些有趣的戲劇。本期小編帶你去莆田文化了解莆田有名的莆仙戲。

  莆仙戲,因形成於興化地區(今莆田、仙遊),用興化方言演唱,故俗稱“興化戲”。1952年經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戲。它流行於莆田、仙遊兩縣、惠安縣北部及福建南部興化話流行的地區。

  莆仙戲音樂屬興化腔,以“南北曲”和古曲為主體,吸收道釋曲、里巷歌謠、民歌小曲等融合而成。

  劇種形成於宋末元初。早期的“興化七子班”有7個角色行當,即生、旦、靚妝、末、外、貼、醜。從清初開始出現“八仙子弟”的體制。

  因演正戲之前,常加“弄八仙”,因“七子”不足“八仙”之額,故加老旦湊成“八仙子弟”,即生、旦、淨、末、外、老、貼、醜,俗稱“八陽”或“八豔”;淨角俗稱“靚妝”。


的知名人物

  1、黃文狄:1957年,任莆田戲曲學校教師兼藝術顧問,並著手編寫《莆仙戲科介》一書。   2、林棟志:憑著對莆仙戲表演藝術的滿腔熱忱和一股刻苦學習的犟勁,撰寫了《談莆仙戲生旦淨醜的母步藝術》、《多姿多彩的莆仙戲舞步(蹀步)》、《我對佾生性格的探索》、《熔傳統與生活於一爐》等表演藝術論文,為後輩人留下了莆仙 ...

眉戶文化傳承眉戶火焰駒的劇情

  眉戶戲,流傳於陝西等關中地區,有地攤子演唱、舞臺演出兩種演唱形式。其曲調委婉動聽,藝術魅力十分大。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關於眉戶戲中《火焰駒》的劇情。想了解的小夥伴們趕緊和小編一起到下文中瞭解吧。   《火焰駒》又名《賣水記》,原為清代劇作家李芳桂創作之碗碗腔劇本。   宋時,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彥榮奉命掛帥出 ...

眉戶文化傳承眉戶古城會的劇情

  眉戶戲,曲調委婉動聽,具有令人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眉戶戲中的經典戲劇《古城會》。該劇目取材自小說《三國演義》,會是其中的哪一個情節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古城會的劇情吧。   《古城會》又稱《古城記》或《斬蔡陽》,是京劇傳統劇目,取材於小說《三國演義》,常與《灞橋挑袍》、《過五關 ...

戲劇文化名人越劇皇后筱丹桂簡介

  越劇中有個“越劇皇帝”那麼自然也有個“越劇皇后”了,而越劇皇后就是筱丹桂。當時有“三花不如娟,一娟不如一桂”的說法,而“一桂”指的就是筱丹桂了。那麼你知道筱丹桂這個人麼?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瞭解筱丹桂,   筱丹桂(1917——1947.10.13)原名錢春韻,又名錢春鳳,浙江省嵊長樂鎮人。1930年入高升 ...

禮儀文化解析三茶六禮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人們對禮儀這方面要求極高,就拿那些民間習俗來說吧。結婚的第二天,夫妻要起來給父母敬茶,敬茶這個禮儀可不簡單。那麼古代的三茶六禮是什麼呢?本期中國禮儀文化帶你來看看。   茶禮是中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原來出於古人對茶樹習性的認識,以為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樹看 ...

解析侗族舞蹈的特點都有哪些

  少數民族一直是我們眼中非常厲害的,他們載歌載舞,他們無所不能,甚至在很多的傳奇故事中他們都擔當了許多重要的角色。小編就帶你去了解侗族舞蹈。本期侗族文化一起了解侗族舞蹈的特點是什麼。   侗家以人人會唱歌自豪,人們稱譽侗族地區是“詩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樓和風雨橋以它們的獨特風格,顯示著侗族人民的建築藝術。 ...

土家族文化講解土家族婚禮服飾特點

  每個民族的習俗不同,在結婚時候需要用到的東西也會不同,特別是在服飾上,結婚的時候,總是需要打扮得隆重而且大方又要很好看,接下來土家族文化,讓小編帶你瞭解土家族人婚禮時的服飾特點。   土家族男子結婚服飾   男子頭包青絲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沒有完全蓋住頭髮。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土家族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