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表面赤道上的一點,穿透地心到地球另一面對應的一點,有12756千米;從北極點穿過地心到南極點,有12714千米。地球(Earth)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也是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距離太陽約1.5億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
從地球表面赤道上的一點,穿透地心到地球另一面對應的一點,有12756千米;從北極點穿過地心到南極點,有12714千米。地球(Earth)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也是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距離太陽約1.5億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
地球厚度:地球厚度即為地球半徑。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至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1、地球內部圈層的第一層是地殼。地殼作為最薄的一層,平均厚度約17公里。
2、地球內部圈層由外向裡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與地幔的分介面為莫霍介面,地幔與地核的分介面為古登堡介面。
3、地殼,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4、莫霍面,1910年莫霍洛維奇提出地球有內外層之分。他指的內外層就是我們所說的地幔和地殼。而地殼與地幔的分介面也就被稱之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
5、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增加明顯,彈性和密度隨深度逐漸增加,地幔物質密度、硬度大於地殼。此面以上物質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相似,密度約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質平均化學組成與橄欖岩相近,密度約3.1-3.3×10^3kg/m^3。莫霍面溫度為400-1000/℃。
6、地幔,地幔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為4.59/cm3,積約佔地球體積的82.26%, 地幔的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球物質的總組成。地幔的橫向變化比較均勻,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以1000km激增帶為介面(雷波蒂面),進一步劃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個次一級圈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