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由外圈層和內圈層組成,地球外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它們分佈於地球表面以外,地球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
地球是由外圈層和內圈層組成,地球外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它們分佈於地球表面以外,地球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
地球是由三個同心球層組成:地核、地幔和地殼。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它也經常被稱作世界。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地球已有44~46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天的週期旋轉,而地球以23h56min4s(接近於一個太陽日24h)的週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週期繞太陽公轉。
1、地球由外圈層和內圈層組成。
2、地球外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它們分佈於地球表面以外。地球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水圈是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的各種形態的水的總稱。它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等。地球上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其地球上的水以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形式存在於空中、地表和地下,這些水不停地運動著和相互聯絡著,以水迴圈的方式共同構成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一個圈層。它與大氣圈、生物圈和地球內圈的相互作用,直接關係到影響人類活動的表層系統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介質,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統的統合整體,是地球的一個外層圈,其範圍大約為海平面上下垂直約10千米。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過程變化和轉變的空氣、陸地、岩石圈和水。生物圈是結合所有生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的全球性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與岩石圈、水圈和空氣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個封閉且能自我調控的系統。地球是整個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認為生物圈是從35億年前生命起源後演化而來的。
3、地球的內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震波在其中傳播速度比較均勻。地球厚度變化有規律,其規律是:地球大範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地幔上層物質具有固態特徵,主要由鐵、鎂的矽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千米。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千米,物質大致成液態;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千米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