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髮垂髫的黃髮指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泛指非常長壽的老年人。出自周代-無名氏《詩經-魯頌-閟宮》。
2、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黃髮垂髫的黃髮指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泛指非常長壽的老年人。出自周代-無名氏《詩經-魯頌-閟宮》。
2、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的黃髮指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泛指非常長壽的老年人。出自周代-無名氏《詩經-魯頌-閟宮》。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另外,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垂髫不是年齡是小孩的意思,古時漢族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典籍:
《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臣垂齠執簡,累勤取官。
晉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清戴名世《姚符御詩序》:符御與餘垂髫相識,稍長,各遊學四方。
郁達夫《青島雜事詩》之六:握手悽然傷老大,垂髫我尚記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