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爆炸事故和火災。填埋釋放氣體由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組成,當甲烷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5%~15%,易引起爆炸。
2、地下水汙染。填埋釋放氣體中揮發性有機物及二氧化碳都會溶解進入地下水,打破原來地下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壓力,促進碳酸鈣的溶解,引起地下水硬度升高。全封閉型填埋場的填埋氣體的逸出會造成襯層洩漏,從而加劇滲漏液的浸出,導致地下水汙染。
3、加劇全球變暖。甲烷和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它們會產生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而甲烷對臭氧的破壞是二氧化碳的40倍,產生的溫室效應要比二氧化碳高20倍以上,而垃圾填埋氣中甲烷含量達40%~60%。
4、導致植物窒息。甲烷雖對維管植物不會產生直接生理影響,但它可以透過直接氣體置換作用或透過甲烷細菌對氧氣的消耗,從而降低植物根際的氧氣水平,使植物根區因氧氣缺乏而死亡。另外,甲烷在無氧的條件下還能促進C2H4的形成。
5、填埋氣中含有致癌、致畸的有機揮發性氣體,其惡臭氣味易引起人的不適。
處理:填埋場氣體處理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透過焚燒加熱破壞其有機成分;再是對氣體進行加工處理和能量回收。 填埋場氣體可以進行脫水和去除CO2等雜氣的處理。未處理的氣體每立方米只含4450千卡燃燒值,是天然氣的一半,處理過的氣體燃燒值每立方米可達8900千卡。對於不利用的填埋氣體,則必將其燃燒。當填埋氣體中甲烷濃度接近5%時,經收集,由燃燒塔燃燒裝置接受遙控點火將填埋氣體燒掉。
1、爆炸事故和火災。填埋釋放氣體由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組成,當CH4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5%~15%,易引起爆炸。
2、地下水汙染。填埋釋放氣體中揮發性有機物及二氧化碳都會溶解進入地下水。
3、加劇全球變暖。甲烷和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它們會產生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
空氣質量。垃圾的成分極其複雜,焚燒時會生成一種多環芳香經化物,這類化合物會汙染空氣,另外不少垃圾中有塑膠製品和其它一些有害物質,一旦焚燒會產生大量煙霧、灰塵,甚至有毒物質,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苯的化合物等有害氣體,還有不少致癌物質。
垃圾焚燒生成的汙染物比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燃燒生成的汙染物更多、更復雜、毒性更大。其汙染物主要是焚燒產生的酸性氣體(如s ox、nox、hcl、hf等)、有機類汙染物(pcdds、pcdfs等)和灰渣中的重金屬。
1、爆炸事故和火災。填埋釋放氣體由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組成,當CH4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5%-15%,易引起爆炸。
2、地下水汙染。填埋釋放氣體中揮發性有機物及二氧化碳都會溶解進入地下水。
3、加劇全球變暖。甲烷和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它們會產生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 ...
一是從防止汙染角度考慮的安全原則;
二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經濟合理原則。
安全原則是填埋場選址的基本原則。垃圾填埋場建設中和使用後應保證對整個外部環境的影響最小,不使場地周圍的水、大氣、土壤環境發生惡化。
經濟原則是指垃圾填埋場從建設到使用的過程中,單位垃圾的處理費用最低,垃圾填埋場使用後資源化 ...
8月快進入下旬,也是「下半年」的正式開始。
8.11 木星順行,8.12天王星逆行、水星也從演內心戲的巨蟹,進入了什麼都攤在陽光下的獅子座。
這麼多顆重量級的星星移動,氣流勢必很混亂,氛圍必然和之前相比,「啪」地一聲,什麼都不同了。
首先,木星順行結束四個多月逆行,正式順行,和現在的獅子 ...
政治經濟:日本學習唐朝首先始於政治思想制度, 聖德太子當政時推行政治改革,確立了以儒、佛為核心的治國理念,取代了以前的事性制度,而聖德太子引進中國的儒、佛之後,具體中國的制度制定了官位十二節制;唐朝時,兩國經濟交往頻繁,唐朝時的瓷器,茶,絲綢等大量運入日本;文化:透過中日兩國頻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繼出現了受 ...
改變全球的氣候。最直接的影響表現在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季風區:
由於厄爾尼諾使得太平洋東部的冷水變成暖水,使得太平洋偏東信風強度減弱,使得原本堆積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向東流動,使得西部表層海水厚度和暖水層厚度都有很明顯的降低,這會使得流經在暖水層上的西南和東南季風強度減弱,使得南亞季風區出現明顯的乾旱,而東 ...
1、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減少汙染。根據造紙專家和環保專家提供的資料表明:一噸廢紙可生產品質良好的再生紙850公斤,節省木材3立方米(相當於26棵3~4年的樹木),節省化工原料300公斤,節煤1.2噸,節電600度;並可減少大量的廢棄物。
2、有利於推進迴圈經濟。迴圈經濟就是按照生態規律,對生產、運輸、 ...
非洲氣候以熱帶氣候為主,在熱帶雨林地區,河流流量大,所以剛果河的水量居世界第二位。而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地區,因為降水少,季節變化大等原因,河流的水量較小。如尼羅河的水量遠遠小於剛果河。並且尼羅河定期氾濫,因為發源地在熱帶草原地區,溼季降水較多,水量大漲,水位升高,形成汛期,所以會定期氾濫。 熱帶氣候適宜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