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塔吉克族油燭節

塔吉克族油燭節

  塔吉克族的皮裡克節是一個十分降隆重的節日。皮裡克直譯成漢文是“燈芯”或“燈”,應譯為“燈節”。但是此節所用之燈,並非通常概念中的燈,而是將浸油的棉花纏在乾草棍上做成的油燭;其用途也不是為了照明,而是為了避邪祈福、追祭亡靈,因此意譯為“油燭節”更為合適。塔吉克人在接受伊斯蘭教以前曾長期信仰拜火教。拜火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原始宗教,讚美、膜拜火,認為火是有靈魂的,是可以與之購通的,透過某種儀式,火就可以為人驅除災禍、帶來幸福。萬物有靈就是多神論,這是伊斯蘭教所堅決反對的。但是塔吉克人在接受了伊斯蘭教以後,對火的崇拜依舊,只是用伊斯蘭教的祈禱和誦經取代了原來的咒語,祭祀的時間也改成了伊斯蘭教歷。油燭節共過兩天,第一天是“家裡的皮裡克”,第二天是“墓地皮裡克”,時間在伊斯蘭教歷的八月十四、十五兩天。

  油燭節到來的第一天晚上,主婦要給家裡人每人做兩個油燭,為第二天到墓地上去準備一支油燭。

  夜裡,將做好的油燭插在一隻盛滿沙子的大盆中點燃,家裡人圍坐四周,家長挨個點名,以確保家人都在場;全家人對著油燭潛心祈禱,以求消災降福。祈禱儀式結束後大家分食節日食物。

  第二天,鄰居新朋互相串門拜節,主人家會以點心招待。

  既然是節日就少不了歌舞娛樂。走馬舞和刁羊是常見的活動。

  追悼儀式完畢,來同一個墓地上祭祀的人將帶來的食物集中在一起,由德高望重者平均分配給在場的每一個人。

  塔吉克人宰羊講究將羊放在屋頂上宰殺,羊血要流在屋牆上。宰羊的時候,把羊血抹在小孩臉上。伊斯蘭教認為血是動物靈魂寄居的地方,但是以動物血來驅邪,卻又是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遺風。

  塔吉克人有在重大活動時以灑麵粉避邪祈福的習俗,灑麵粉者為一家中的女性長輩。麵粉灑到屋牆上部,是表示邪禍在這座房屋裡沒有藏身之處;將麵粉灑在人們的肩上,是祝願他事事吉利。

  下午日落時,大家聚在墓地上,點燃墓地油燭,一起懷念、讚美和祝福死去的親人,並將食物祭獻給死去的親人。

  “墓地皮裡克”結束後,家家戶戶屋頂上燃起火把油燭,孩子們在戶外生起篝火盡情嬉戲玩鬧 。

  各家各戶為夜間舉行的“墓地皮裡克”準備食物 。

塔吉克族的農事節日:引水節和播種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民族的文化傳承上有著很多的與眾不同。而在中國人數不多的少數名族中,塔吉克族的農事節日是獨特的。那麼,在古今流傳下來的塔吉克族文化裡,他們的農事節日引水節和播種節是怎樣的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引水節是塔吉克族的農事節日。塔吉克語稱引水節為“孜瓦爾”。

  破冰引水之前,全村的人都要做一些準備工作,一是各種砸冰的工具;二是先要到主要河道的冰面上撒些黑土,以利於冰層表面吸熱,加快冰層的融化;三是要烤制三塊節日用的大饢,一個留在家裡,兩個帶到引水工地食用。

  節日當天,大家騎上馬,帶上工具和饢,由穆拉甫(負責水的頭人)帶到引水點。接著便開始熱火朝天的破冰引水和整修水渠的勞動。在勞動中,大家懷著節日的心情和為奪取豐收的信心,爭先恐後,搶著乾重活。當水引入渠道後,人們歡呼雀躍,祝賀引水成功,並聚集在渠邊,開始共食帶來的節日大烤饢,大家有說有笑,孩子們則互相撩水嬉鬧,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氣氛。食畢,大家還要坐在一起進行祈禱,祈求豐富的水源,避免災害,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最後,大家還要舉行賽馬、叼羊等娛樂活動,慶賀節日,慶賀引水成功,全村人沉浸在歡樂的節日之中。

  這一節日與帕米爾高原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高原上氣候寒冷,冬季河流、山水冰結,春季如不破冰引水,人們便無法開耕播種。

  節日過後,第二天人們便開犁播種,集中精力開始一年一度的春耕生產,進入春耕的大忙季節。

  引水節過後,第二天就開始播種節,又叫耕種節。當引水入灌溉耕地之後,便開始耕地播種,這時要舉行“哈莫孜瓦斯特”儀式。

  據說,這種人撒種,可以獲得豐收,所以大家請他撒下第一粒種子,以求吉利。被推舉者喜笑顏開,口中唸唸有詞,拎著種子一把把地向田間早已等待在那裡的人群身上撒去,大家拽著衣襟,笑聲陣陣,往種子撒落處簇擁著,以此表示對春耕播種的祝賀。

  撒完種子,由一人牽著一頭膘肥體壯的耕牛到地裡象徵性地犁幾下,並撒幾把麥種表示開播。然後給耕牛喂些形如犁鏵、犁套之類的麵食,表示對耕牛的慰勞。幹完地裡的活,大家互相拜節。節日期間,整個村子都充滿相互合作的融洽氣氛。

  據說在舊社會的播種節,那些生活貧困、缺乏種籽的人們要全家出動去接種籽以解燃眉之急,現在的撒種與接種不過是一種儀式而已。塔吉克人的播種節還有向客人潑水的禮俗,這一天塔吉克人家中若來客人,臨別時,早已端著一盆水等候在門外的婦女待客人一出來就向他身上潑水,表示敬意。

  引水節和播種節雖然和農業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和當地的自然條件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於帕米爾高原,氣候寒冷,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在這種自然條件下,開春破冰引水、播種僅靠一兩戶人家是難以完成的,需動員和組織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動,團結互助。

  播種節的形成和發展以塔吉克族人民互助淳樸的情感把大家連在一起,“助人為榮,損人為恥”的風尚對構建和諧社會仍具有現實意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獨具特色的新疆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

  在新疆有很多的傳統民間特色,他們也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在新疆的塔吉克名字引水節和播種節是他們的傳統農事節日,而這個節日也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本期的新疆文化就為您帶來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的更多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引水節和播種節是塔吉克族的古老的傳統節日,塔吉克族沒有文字,所以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記載。據塔吉克老人講,多少世紀以來,塔吉克人一直過這個節日。這兩個節日和塔吉克族從事農業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644年,唐玄奘從印度求法取經回國時路過朅盤陀(今塔什庫爾幹)。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玄奘說這裡莊稼長得少,其中豆類和麥類最多。

  這說明塔吉克人從事農業的歷史至少已有1300多年。關於塔吉克人挖渠引水在歷史上也有記載。在塔什庫爾幹河上游有一條古渠的遺址,被稱為“帕爾哈德—西琳渠遺址”,這個渠名雖然從傳說中來,但在《洛陽伽藍記》中得到證實:“朅盤陀人決水以種,聞中國田待雨而種,笑曰:天何由可供水也?”這說明塔吉克人很早就開始挖渠引水,灌溉農田。

  引水節、播種節和農業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和這裡的自然條件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於帕米爾高原,氣候寒冷,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在這種自然條件下,開春破冰引水、播種,僅靠一、兩戶個體是難以完成的,須動員和組織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動,團結互助把水引來。把水引來後,第二天便開犁播種,並對缺少種子的人進行幫助,其目的是把大家組織起來搞好春耕生產,對困難戶進行幫助,並舉行一些儀式,乞求吉祥和豐收,使全村的人都有飯吃,這便成了引水節和播種節的來歷。

  塔吉克族的引水節和播種節是塔吉克族的農事節日,日期不固定,一般在春分後的一週內,由村裡的老人根據氣候的變化來定。這兩個節日是連在一起的,第一天過引水節,第二天就過播種節。“引水節”塔吉克語稱“祖吾爾”節,意為“引水”。“播種節”塔吉克語稱“鐵合木祖瓦斯提”節,意為“播種或是開始播種”。

  在節日的前夕,要做準備工作,一是組織一些勞力,到山上鑿開冰塊,並在冰面上灑些泥土,加速冰雪的融化;二是每家每戶要打三個大饢,一個留在家裡,兩個帶到工地;三是準備好鐵鍬和十字鎬等勞動工具。

  引水節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在“米拉甫”(水官)的帶領下,(“米拉甫”是村裡推舉的,一般是德高望重、有農事經驗的老農民,節日的一切活動,都由他來安排。),騎上馬帶上勞動工具一起出動,無償地到上山引水去,從山上到農田的渠邊,清理積雪和淤泥,疏通渠道,團結互助把水引下來,這樣大家都可以受益。把水引來後,大家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人們圍坐在一起,開始向一塊攏來,婦女們拿出餐單鋪在地上,拿出直徑足有50多釐米的節日大饢,用小刀橫豎切成很小的塊,放在盤子裡,然後端著盤子送到每一位勞動者面前,人們邊吃饢,邊談笑風生,愉快地回憶著一天的勞動成果。

  年輕的小子和姑娘在渠邊相互撩水嬉鬧,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在這一天人們還要共同進行祈禱,祈求風調雨順,民和年豐。接著,小夥子吹響了鷹笛,婦女們也敲響了手鼓,男人們率先跳起了鷹舞,歌聲隨之而起,慶祝引水成功。從山上騎馬回來的小夥子放下手中工具,又開始了賽馬、叼羊,真熱鬧,這裡一下子沸騰了,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第二天便開犁播種,塔吉克族農民開始過播種節,也是正式開犁的第一天。節日的早上,每一家都要烤大饢,要做一種叫“代利亞”的飯,這個飯是用大麥或是青稞為原料,將其碾碎,成粒狀,並加入適量的幹乳酪和鹽,加水煮成粥。人們相互拜節,吃“代利亞”飯,預祝豐收。

  當男客人出門時,還要進行潑水娛樂,潑水時只有女人給男人潑水,而男人不能給女人潑水。當男客人出門時,婦女們將早已準備好的水桶、臉盆裡盛滿了水,有的站在門口等候,有的站在房頂上“嚴陣以待”,富有經驗的客人早已做好了準備,迎接“喜雨”的來臨。他們出門時雙手抱著頭,以百米的速度往外衝刺,嘴裡還大喊大叫,為自己壯膽,但還是躲不過地面上的和房頂上的雙重夾擊,跑的慢的客人,有的婦女還端著臉盆或水桶追過來灑在客人的身上。


最打的感恩祝福語

  1.謝謝謝謝真謝謝,謝謝您的簡訊息。獎您黃金一萬兩,外加風流小酷娃。若要問我咋領獎,街頭裸奔到天明。   2.喜歡被你看著,感受你溫柔,就算是短短一秒鐘,也能夠永久;喜歡被你抱著,像一種承諾,管世界如何,也不為所動。   3.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

古代寒食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春節流程---正月十五元霄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 ...

祭灶小年習俗

  【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 ...

祭灶灶神灶君的傳說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 ...

春雨為何貴如--24節氣之雨水

  春雨貴如油,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春雨一滴滑如油。”明·解縉《春雨》:“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這句話早已被人們認可,尤其在當今北方大旱時節,春雨尤其顯得珍貴。為什麼一直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呢?   在我國華北地區春旱較為嚴重,春雨佔全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 ...

臘八的傳說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