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起來,塔山屯的祭祀秧歌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但它最盛行時期是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六年。前之歷史,實難找到知情人,今已越古稀者也搖頭莫及。
我們之所以將綏中縣塔山屯村的秧歌謂之祭祀秧歌,是因為其當時舉辦這夥秧歌的表演形式都是以參加活動為目的。
當時,位於興城劉臺子鄉山東村西側一公里有一座娘娘頂廟。此廟建於丘陵之頂。結構是大四合院。正殿高八米,是三肖娘娘殿,塑著三肖娘娘、瓊肖娘娘、碧當娘娘像。東西側殿高六米,是十殿閻塑像。東殿為齊恆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西殿為閻羅王、地藏王、卷輪王等。三殿牆均為白條石、專磚、脊架雕龍畫鳳,殿面對正門座北朝南磚石鋪地,殿頂為小半圓青石碑二十餘座,碑前是一廣場,廟會盛慶,擺攤叫賣做買賣均在於此。
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東娘頂廟會,正是山青水綠春風宜人之季,各處均放假一天,所以興綏兩縣有三五萬人趕赴娘娘廟。當然,外地人也不少,關內外均有人來燒香還願,做生意。當然,更多的是來看熱鬧的。人們有騎驢的、有坐轎的;有拿各種供品的,有十字披紅還願的,有三叩九拜求籤的,有練功賣藝的,有賣針頭線腦、兒童玩具的、有賣農副產品海鮮魚蝦的、有支棚開飯館的,豆腐腦、油炸糕、大筋餅、麻花油條等都有。
廟會這天,興綏兩縣四十八盤會(即信奉、贊助單位)都要到場,以各種形式慶祝祭典。其中秧歌有塔山屯、葉大屯、螞蟻屯、東辛莊、海泉寨等六七夥。這些夥秧歌按順序、按時辰出演,持續一天。當時流傳這樣一個順口溜:海泉寨的秧歌塔山的會,東辛莊的鼓點最難對。可見各具千秋,各有特色。表演的爭相獻藝,各顯絕活,吹嗩吶的噴火頂水,打大鈸的趕點,打大鼓的鼓棒翻花,掌聲、喊聲此起彼伏。
所謂“塔山的會”,就是因為塔山屯的祭祀秧歌人數多,專案多功夫好,因而這夥兒秧歌名震方圓百里,所以他們的表演總是排在最後壓軸。儘管如此,許多人為了多看一些時間,還是攔住秧歌隊的“大老爺”,起刁名告邪狀,燒香還願的人本來把身上披的紅布搭在娘娘架上就算還願了,但都在想方設法拖延時間,不讓這夥秧歌順利進場表演,許多人等了一天就是為了看這夥秧歌一飽眼福。
太陽一過中午,塔山屯祭祀秧歌隊——這一支由二百多人組成的龐大隊伍便來到了娘娘廟山下開始迂迴入場了。
整個秧歌隊基本上分兩隊行。走在前面的是兩個火攻師(即爆竹手)。然後是兩名鑼手,手執直徑達二尺四的大鑼鳴鑼開道。緊接著是由三十二面彩旗組成的旗趟子,依次是青龍旗、黑虎旗、明旗、狼牙旗和藍紫白紅黑各色彩旗分兩隊行進。後過四個人打著背鼓(小軍鼓),八個人打著大鑔。然後是抬杆,也叫射閣,前邊兩個人抬著一根橫杆,橫杆上順著一根長杆,七品知縣打扮的大老爺穩坐杆頭,後邊一個人把著射杆助舞,兩側有兩個衙役。隨後雙獅繡球,四個人分舞兩頭大獅子,在一個手執繡球的訓獅人引導下軀身前進。跟在後邊的是一夥鼓樂隊,兩個嗩吶,一個背鼓,兩個大鑔,一鐃一鈸。緊接著是大架(也叫抬閣),架高四米,八個人抬著,一個人舞杆,杆頂兩兒童表演“盜仙草”。隨後是背杆(也稱背閣),三個人身背架杆,杆上的三個兒童表演“花為媒”。背杆後邊是一夥鼓樂隊,同樣是兩個嗩吶,一個背鼓,一鐃一鈸。然後是二架,架高六米,也是八個人抬著,一個舞杆,杆上三個兒童表演“借巴蕉扇”。接著是壓桿,四個人抬一橫槓,槓上一根長杆,坐在長杆杆頭是一醜官,一個人在杆尾步行舞杆做戲。然後是三架,架高四米,八個人抬著,一個人舞杆,杆上兩個兒童在上邊表演“西廂記”。這三個架底墊座均兩米見方,木工精雕細刻,中間的圓杆運轉自如,以便做戲。三架的後邊是秧歌隊,扮戲有公子、拉花、旱船、跑驢、推車、大頭人、西遊記、白蛇傳、小上墳、哪吒鬧海、鋸大缸,斬竇娥,豬八背媳婦等,共約八十多人。緊接著又是一夥鼓樂隊,三個嗩吶,一個二人抬大鼓,一鐃一鈸。然後是娘娘架,四個人抬著(此架系秫秸彩紙紮成,造型美觀獨特,廟會後燒掉),兩個人手拿陪伴兩側,娘娘架後邊是一個嗩吶獨吹自鳴。最後是一面大坐旗,造型類似鍾魁,二人輪換立於肩上,旗杆高六米,三個人呈三角形牽繩穩旗,“保安盛會”四個大金字繡在鑲有白牙邊的方紅旗上。
祭父祭文
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謹以清酌時饈,致祭於顯考某某府君之靈前,吊之以文曰:嗚呼,痛維吾父,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餘不孝,禍延嚴君。號天泣血,淚灑沾土。深知吾父,畢世艱辛。勤耕苦種,日夜奔忙。創家立業,儉樸忠信。處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輩,愛護如珍。撫養教育,嚴格認真。如斯人德,宜壽百旬。俾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養,略報深思。胡天棄我,一別吾分。魂遊冥府,百喊不聞。瞻望不及,音容莫親。哭斷肝腸,情何以伸。茲當祭奠,聊表孝心。化悲為儉,化痛為勤。繼承遺志,成家立身。先父九泉有靈,來嘗來品,嗚呼哀哉!尚饗!
愚子 某某某 等 泣奠
祭母祭文
維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虔具素酒醴之奠,致祭於先慈之靈前,吊之以文曰:生死永訣,最足傷神。不幸吾母,一別辭塵。憶思吾母,克勤克儉。奉侍翁姑,恭敬孝順,妯娌共處,相愛相親。迨生永輩,苦育成人。籌謀婿娶,萬苦幹辛。職盡內助,居賤食貧。勞勞碌碌,以度長春。具斯淑德,宜壽百旬。菽水承歡,略報深思。胡天不祜,過早亡身。哀哀兒女,百喊不聞。薄酒祭奠,聊表微忱。願母九泉有覺,來嘗來品。嗚呼哀哉!尚饗!
愚子 某某某 等 泣奠
祭岳父祭文
維
岳父某某老大人生於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幸於某某年某月某日瞑目長逝,享年某某歲,愚婿謹以酒果餚饌泣奠於岳父大人靈前:嗚呼!噩耗傳來,泰山傾頹,愚婿聞之,神魂駭散。愚婿遠道歸來,未能為岳父侍奉湯藥,未盡孝道,止不住淚流萬千!回想岳父,一身正氣,一生清白,關心群眾,樂善好施,高風亮節。岳父對待女婿勝過親生,諄諄教導,苦口婆心,岳父之恩惠,沒齒不忘。岳父年逾七旬,理應養頤處憂,安度晚年,然仍為吾輩籌劃操心,以苦為甜,以勞為樂,勤勞美德,遠近聞知食老幼欽仰。岳父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艱辛的一生。岳父之德,足啟後人。愚婿決心繼承遺志,化悲憤為力量,克勤克儉,公正為人,愛黨愛國,立業興家,以告慰岳父在天之靈。
愚婿 某某某 泣奠
祭岳母祭文
維
尊岳母某某老大人生於某某年某月某日,因病不幸於某某年某月某日與世長辭,享年某某歲。愚婿悲思萬千,特致以追悼短章,泣奠於岳母大人靈前:思我岳母,幼遭失恃,童年孤苦,早適寒門,中拆雁伴,說不完歷程艱辛。舊社會苛捐雜稅,岳母孤寡一肩,挑起撫育婚嫁兒女重擔,可謂嘔盡了心血,勞碎了筋骨!如今家財萬貫,子孫三輩,生活幸福,寸草春暉,誰不讚岳母的大恩大德,誰不羨岳母造就的興旺門庭!岳母年逾七旬,理應安度晚年,享受清福,然仍遲睡早起,為兒孫操心,岳母的勤勞美德,人人欽仰,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岳母的一生,是勤勞艱辛的一生,是我們的榜樣。今天,岳母與世長辭,愚婿悲痛之中,永記岳母大人的遺訓,勤勞致富,公平待人,遵法守紀,做一個忠誠老實的人!
愚婿 某某某 泣奠
祭祖父祭文
維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齊期孫某某某等,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先祖先某某老大人之靈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僅(年齡)七旬。奔波勞碌,終生耕耘。風雨無阻,不避艱辛。勤儉持家,生活平穩。教育吾輩,克已恭人。對待敵友,愛憎分明。維護集體,不講私情。祖父之德,足啟後人。老當益壯,宜壽長奉。無奈 ...
儒家經典中的祭祀儀式 中國古代的喪葬祭祀儀式隆重而繁瑣,並且往往以儒家經典的形式給予規定。據有關文獻資料,下葬之後儒家文化規定的祭祀儀祀主要有下列幾種:
(1)反哭之祭 反哭意思是死者下葬之後,喪主奉死者牌位從墳上回到家裡,在家裡安放牌位時所進行的一種祭祀儀式。因為是從墳墓之處返回家中,又因祭祀的內容 ...
在中國的喪葬祭祀活動中,為了達到祭祀的效果和目的,人們設計了許多禁忌規約。這些禁忌規約,都是不能違反的,否則就認為會觸怒祖靈,祖靈就會對祭祀者施災降禍。如果能夠恪守種種禁忌,祖靈就會保佑子孫後代。
祭者禁忌 參加祭祀的人是有所禁約的。許多民族,例如彝族、苗族、怒族、葉車族、傣族、佤族、哈尼族、鄂倫春族 ...
祭夫祭文
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某聞夫不幸去世某日,遠具庶羞之奠,謹向先夫某某某之亡靈吊以文曰:嗚呼我夫,恩愛同宿。白髮齊眉,猶嫌短速。胡天不佑,中年分途。同林好鳥,汝歸冥府。悲痛欲絕,昏迷於路。心緒茫茫,只有號哭。欲見無緣,淒涼寂寞。吊以斯文,遠方祝託。臨天祭拜,心何彷徨。先夫地下有靈,來品 ...
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同為中華始祖。相傳,神農炎帝,教民耕稼,始創文明,制耒耜五穀生華,嘗百草萬世留芳。自古以來,炎帝被公認為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炎帝神農氏時代所形成的炎帝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
炎帝之祀,源遠流長。《史記·封禪書》雲,秦靈公三年(-423),在吳陽“作下畤,祭炎 ...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 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那麼,臘八節有何習俗呢?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 ...
指祠堂之祭祀、即拜祭祖先或廟寺的祭拜、拜神明等事。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物件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觀則記載儒教《周禮》《禮記》與《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書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