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壯族人的過年習俗

壯族春節為什麼吃粽子 壯族人過年吃粽子是什麼寓意

  壯族春節為什麼吃粽子 壯族人過年吃粽子是什麼寓意

  因為粽子在壯族是一種高貴的食物,一方面象徵著富裕豐收和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壯族人民的勤勞致富精神。壯族人愛吃粽子跟當地的地理環境也有著很大的關係,壯族地區盛產糯米,而糯米則是做粽子最主要的材料,所以也養成了壯族人愛吃粽子的習慣。

  壯族過年吃粽子的原因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這三天主人和來客都必須吃粽子。因為粽子在壯家是一種高貴的食物。粽子象徵著富裕豐收。壯族非常的好客,所以有客人來就會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壯族的粽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做成一兩斤重,小的只有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味道非常的鮮美。

  要說粽子的種類啊,在廣西是最多的了。大的如小孩兒的枕頭,每個都有一兩斤重;小的盈手可握,一口一個;形狀嘛,三角的、四角的,一尺八的長條粽,還有一邊平的,一邊凸起好像啤酒肚的年粽。樣子不同,吃的季節也有不同。大個頭像啤酒肚的年粽是南寧人過春節時一定要吃的。年初一,全家團圓了,家裡人一早就起來煮年粽,燒糖茶,然後全家人一個不能拉,圍坐在一起,長輩會用剪刀剪開扎粽子的麻線,一層層將粽葉開啟,最後已被粽葉染得有些淡綠色的大粽粑露出來了。都說大粽粑裡有乾坤,先要用筷子將粽粑從當中劃十字形分開,哇塞,裡面原來有寶藏啊!從外往裡瞧,第一層是廣西特有的香糯米,第二層是去了殼的綠豆沙,第三層啊,那就看各家主婦的巧心思了,最簡單的是一大塊用醬料醃過又燒到入口即化的五花肉,我吃過講究的年粽裡,還放了廣式的香腸、板栗、蓮心……。好了,現在可以吃了,全家人一起奮戰,斤把重的粽子一會兒就吃完了,吃了元寶粽,開年一定有好運氣!同樣是年粽,欽州人家的卻是大不同。那裡的年粽是尺八的長條粽,裡面比較簡單,白糯米為主,心子裡放了黑芝麻和五花肉,吃法也特別,先要在冷的時候,將粽子開啟切片,然後放在油鍋裡煎到兩面微黃,這種吃法小朋友比較喜歡。小巧的三角粽和四角粽,多是端午節的時候吃的,包起來比較簡單,用料也不必太複雜。有豆沙的,芝麻的,還有肉的,當然還有什麼都不放的清水粽,沾白糖吃也很妙!

  廣西人過年家家戶戶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兩三個星期就要準備了,要備好料,年貨市場那是要去跑好幾次呢!綠豆要去殼,五花肉呢,要用生抽、鹽、酒、蔥姜醃上一整天,糯米和乾果有板栗、蓮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包粽子既是個技術活,還是個力氣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那天,最好是找一個特大的鍋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鍋子裡,要好好地煮上十來個小時,這樣粽粑裡面的東西才能如發生了化學反應般,各種香味兒融合在一起。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鉤子一個個勾起來,掛在屋簷下或陽臺上(不能太陽曬),隔三差五地還要用水煮煮透,這樣啊,整個正月裡都不會壞。

  壯族春節的節日形式

  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週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曆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採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餈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

  春節從月初一凌晨開始,一直延續到十五日的元宵節才告結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為熱鬧。從初二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

  壯家賀年並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迴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

惠州人過年習俗,你知道哪些?

  過年的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貼對聯,團圓飯,傳送紅包,穿新衣,拜年等。

  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的習俗,惠州人的春節都頗有一些惠州本地的特色。

  對惠州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惠州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吧!

  1、送灶君

  以前,不論貧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間視察善惡的,他的神位安在灶臺的壁上,上貼大紅紙寫的“灶君之神位”幾個大字;兩旁有一副小對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紅紙下有一小型香爐,是戶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過節拜祭時插香燭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過得去的人家還要買一對用金紙剪塑成、高約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兩邊,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輝。灶君坐鎮人間,受每家之香火亦負起保護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稟奏一家人的功與過。功大於過,天宮會賜福,反之會降災禍。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會買兩根帶蔗葉的甘蔗,以作天梯;還要買拜祭的雞、魚、豬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讓他吃飽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說吉利的話。民間傳說灶君是大老粗,不識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個柑或大橘,兩片紅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說好話,又因他是粗人,故當晚又要到香燭店買刻印好的“奏歲”形如一紙報告書文。在寫好的“奏歲”文章的空白處填寫全家的門牌號碼、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對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脫衣服、說粗話等),請其原諒等字眼,摺好放入專門的信封(買“奏歲”時已備有)。

  拜祭時,用紙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給他去見玉帝時穿的新衣,與“奏歲”信,隨紙寶香燭一齊燒掉,燒完後將糖與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來享用。

  2、忙年關

  送灶後,人們便為過年而忙碌,俗稱“忙年關”。其做法大致有清潔掃除、自制油角年糕、買年貨、買年畫、貼春聯等。一般清潔的日期定為:年廿三、廿四、清洗衣衫、掃瓦面牆角,年廿七、廿八,將室內各物洗滌,擺放好,可有可無之物要除去或藏好。各應用物要放置規範美觀,隨後是全屋連同屋前後的地方都大掃大洗一遍,乾乾淨淨迎新年。

  過年,惠州人很注重吃和玩,所以過年前準備可口的小食品也是家家必須忙碌的。例如炸油角炸煎堆。惠州有句很流傳的歇後語:“年晚煎堆人人有份”。可見它在春節期間的普遍性,此外,還有炸糖環、蛋散等,特別糖環基本上也是家家必炸的。它是用糖和糯米粉和勻後,靠民間的木刻印模印出來再放到油鍋去炸到金黃色,甜而酥香,很引人食慾。年廿四晚蒸糕,寓意新年“步步高昇”。不但有客家人喜歡的蝦米蘿蔔糕,還有馬蹄糕等,有的還蒸發糕、水。

  至於買年貨,除了購一些拜神用的紙寶、香燭、爆竹等物,津絲、池菇、冬姑、腐竹、魷魚、髮菜、蝦米等都是必需的。而過年要吃點“臘味”也是惠州人的習慣,“臘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臘腸、臘肉、臘豬頭皮、金銀潤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年貨,除了糖果之外還有小食,如“麻雀春”、花生糖,瓜子等。替小孩買新衣、新鞋是萬萬不能忘記的,小孩穿新衣是惠州人過年的標誌之一,即使窮人,借錢也要為小孩置套新衣鞋,而大人穿得舊些倒無所謂,吃的東西少些亦無妨。

  年畫、春聯,年廿九就要貼好,年畫主要是貼大廳或房間的牆上,年畫種類繁多,有歷史故事、戲曲、山水花鳥、人物等。有木版刻印也有機印,看各人喜歡而定,春聯貼在大門與房門兩側,灶君與地主神位也要貼新寫的大吉紅紙。自灶君上天日起,幾乎處處都有人寫與賣春聯,有用墨水寫,也有用金粉開膠水寫金字,其內容多是寓意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等字眼,生意人家則多貼“恭喜發財”等。門神是守大門的,多是畫武將,兩人的面是相向的,但不能貼成面孔向外。惠州有句俗語“貼錯門神”大家有意見,不和好之意,就源於此。

  年廿九前,男人定要去理髮店理髮,女人也要洗淨頭髮。年廿九是市場、商店最忙的日子,一般年三十晚都停業迎新年,各人的購物都少不了的是:買一把帶根鬚的生菜和一根帶須帶葉的甘蔗,寓意“生財”“從頭髮到尾”。生意人家還特別要買條生鮮的大鯉魚寓意“生意興隆”;一般人家多買二條土鯪魚煎好上碟,放在米缸上,一直放到年初七才吃,這叫“責年”,責即壓的意思,寓意“豐衣足食年年有餘”。此外,很多人家都要去花市買盆年桔、臘梅,菊花之類點綴客廳迎春。

  團年飯是惠州人最看重的,也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大家忙了一年,難得人齊團聚,三牲與各式美味應有盡有,但最忌“炒魷魚”(意被人家辭工),因此絕對沒有炒魷魚這一味菜的。吃過年飯,小孩即洗好澡,滿街跑,顯示他們的新衣服;大人團團圍坐論生活、談人生,也要再環視全屋,看有無疏漏(即有無過年準備不足的地方以再做好),大人要守歲,備好爆竹、香燭,零時差一分,即要燒爆竹。此時家家爆竹齊鳴,此起彼復,硝煙瀰漫紅紙飛揚,滿街紙屑(幸好此風俗近年已消除)。

  3、過大年

  大年初一,要吃素。有“初一吃素,相當一年吃素敬神之說”。初一大人小孩要給長輩拜年,老者要給晚輩派“利是”。有些年紀大的人沒結婚,他(她)也會得到”利是“,但不用派“利是”給其晚輩。初一的禁忌較多,主要有:不要掃地、不要打爛物品,見面要說吉利話等。萬一不小心打爛東西或吃飯時小孩子無意跌了筷子,也要說句“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筷落(快樂)”;如果小孩說錯了話,大人即在旁說:“小孩子不知世界,莫怪”(小孩不懂世情,原諒他吧),以此趨吉避凶,是過年的特色,也是惠州人的聰慧。

  初一這天,惠州人舉家出動,到西湖、白鶴峰、東坡祠踏春,到元妙觀、準提閣許願還神、燒香,到處人山人海。

  初二又俗稱“開年”,主要是走親戚,要早起,其菜式也十分豐盛。初二後可免去過年禁忌,即掃地搞清潔、洗澡等。商家更習慣在這天擺酒席請員工吃飯;如要辭退工人,也是在這天提出,夾一塊雞肉到你碗中,再給你一包“利是”,即示意你已被辭退。

  過了年初五,年味已減。到初七,又稱人日,氣氛又回升,也是百姓傳說要出去遊玩避災難的日子。當日大家喜歡結伴到街上或本地景點郊遊,人人帶些小食品,隨處吃喝玩樂,倒也其樂陶陶。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鬧過元宵節,民間意義的春節才算結束,各行各業又開始辛勤勞作。元霄主要特點是當晚大擺花燈、擊鼓樂、大巡遊、舞龍舞鳳舞獅,還興高采烈猜燈謎。當晚,年青人最為高興,因為元宵節又稱中國的情人節。在“燈樹插光照,花焰七枝開”“一夜魚龍舞”的盛況中,年青人可以遊玩通宵,整夜不歸也不會被大人責備。

  四、舞龍

  惠州民間習慣在春節喜慶之時舞龍,年前多要到元妙觀“開眼”、搶青,而後正式舞龍,一般都舞至正月十冬臘月五日才結束,這在清代末年,民國初年,直至抗戰時期皆甚行。

  舞龍是中國民間傳統“耍龍燈”的一種,是春節時的一項傳統活動。舞龍始自何時,史載不詳,但古人很久以前就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而對龍崇拜和信仰的歷史則更為悠長。據記,我國漢代便有了龍舞,多為戲龍和舞龍。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宋《夢梁錄》中記曰:“草傅成龍,用青木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婉蜒如雙龍之狀。”這就是一種舞龍。

  惠州民間的舞龍為典型的廣東風格,疑從廣佛地區或潮汕地區傳入。所舞的龍由自己扎造。以竹料為主骨作架,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紮好的龍,龍頭往往重達25公斤,龍身長13丈。舞龍時,由一人擎彩珠引路,一人舞龍頭,十餘人舞龍身龍尾。動作包括行龍、穿龍架、跳龍門、打龍餅、臥龍待後有“獵龍公”和“派龍貼”。惠州舞龍不僅在中秋和春節等喜慶活動中出現。按以前的習慣,凡扎造好新龍之日,以及自然災害嚴重的時侯,都有舞龍的活動,前者為“成龍擇吉”,後者自然是“驅邪去災”了。

  據有關資料,惠州的舞龍活動,在明清時期及民國初年最為興盛,清末至民國初年,更發展為一種綜合性民間活動。除了舞龍外,往往伴以舞鳳、舞獅、舞鰲魚、舞雜水等。出龍時,按路程牌、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人)、鰲魚、鳳、獅、雜水(人扮的魚蝦蟹蚌等)為序,最後為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一路鼓樂不斷,龍飛鳳舞,穿街過巷,觀者如雲。舊時在惠州古城內凡一出龍,都是滿城轟動。有些老人,更是攜孫帶幼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意思是“望子成龍”,為惠州民間一俗。

  惠州民間傳統的舞龍活動皆不是官辦,多是一街一龍,由居民自發組織扎造和組織活動。在經濟不甚發達,居民多屬窮苦的狀況下,組織起規模如此大的舞龍活動,是令人驚歎的。此俗在廣東的佛山地區、潮汕地區均有表現,形式相近,但惠州民間舞龍的組織形式,舞龍時的“獵龍公”、“派龍貼”等,均頗有惠州地方特色。

  五、舞獅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

  中國不是獅的產地,故舞獅應該是舶來品。相傳漢代道教天師派鼻祖張天師居龍虎山,坐騎是虎,故漢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獅。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佛教大興,據說佛教文殊菩薩的做騎是獅,隨著佛教的流傳和影響,獅子受民間崇敬,所以舞獅便逐步代替舞虎。據記,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就記曰:“西涼伎,假面鬍子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明清以後,逐步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全身包裹,儼然真獅模樣;南派以廣東獅為主,一人舞獅頭,一人舞弊獅尾,舞獅者往往著唐裝、燈籠褲,人外露,主要顯示武功。

  惠州民間的舞獅當屬廣東獅,近現代在惠州流行的獅主要有4種,一是“大頭狗”,謂“大頭狗獅”;二是“麒麟”,謂“麒麟獅”;三是扁鼻獅;四是鬥牛獅;這4種獸類與西域傳入的獅子,在種類上已起了變化。已完全沒有了獅的影子了。4種獅中,”大頭狗“疑從開平、南雄、順德、中山等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一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扎造,平時以街(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扎造好後,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一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為“驅邪保安”,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後是鑼鼓鑔鈸,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後。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後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壯族人的過年習俗

  壯族人過年

  每年,春節到來,我們壯族人和各兄弟民族一樣,很重視春節這個民族傳統節日。如今,憶起壯族人那些極具特色的過年習俗時,仍回味無窮。難忘的過年習俗南寧周邊壯族人居住的地方,在農村圩埸,到處可見到採購年貸的村民。 老家武鳴壯族人和漢族人一樣:每年,把臘月二十三日至年三十這段時間稱為“掃塵日”。按漢族人的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而壯族人的用意是:把舊年的窮運、晦氣統統掃之出門。這一習俗,寄託了壯族人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在“掃塵日”來臨時,壯族人家家戶戶就會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可見到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壯族人的“掃塵日”,這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年三十到來,南寧周邊的壯族人就忙著殺豬殺雞鴨,包粽子,做年糕,縫製新衣,張貼春聯等。如在小編的老家武鳴伊嶺村,壯族村民們以特別的方式來過年三十這個夜晚。年三十夜晚來:村民們有的就會用豬頭、閹雞、糖果品等來隆重祭祖;大人圍在火塘邊,邊講古邊進行除夕守歲;小孩則盡興地遊戲,通宵不眠大人也不干涉。入夜至11時左右,便見各家各戶的村民在門前懸掛起長長的鞭炮,待雞鳴時燃放。自古以來,村民們都守這規紀:當晚,雄雞啼叫第一趟才能燃炮。燃炮時,誰家點響炮竹能與雄雞打鳴聲同步為最吉祥,村民將這種習俗稱之為“壓雞嘴炮”。之後,每雞啼一遍,便燃放一陣炮竹,直至天明。這種燃炮習俗,在壯族地區很普遍。春節大年初一,是過年中最隆重的一天。這天黎明時分,村中的老年人就會給小孩穿上新衣。小孩向老年人道新年好後,老年人就會把薪新的壓歲錢放到小孩口袋裡,並會把小孩叫到屋廳供桌前。小孩面對列祖列宗後,老人便要對小孩進行新年的勵志教育。老人還要特別交待:今天出門,見到村人要會道吉祥的話,千萬不能講不吉利的話等等……大年初一這天,在武鳴許多壯族山村裡,到處可見各家各戶門口都有貼了春聯,可看到人們盛妝打扮,人人喜氣洋洋,相逢互道吉祥詞。上午9時左右,村民會請舞獅隊來舞獅。這時,這些壯族村莊都沉浸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上午10許,村民們鄰里之間就會相互串門,給前輩拜道賀,大人要給前來拜年的小孩送利市錢。每年逢此時,平時那些相存矛盾的村民互相拜年後,矛盾就會煙消雲散,大家就會和好如初,並一起痛飲。據老年村民說:舊時,大年初一夜晚,許多村寨會請南寧戲班來唱大戲;村與村之間的青年男女,常會以對歌傳情,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景象。舊時,南寧周邊的壯族人,還有這樣的習俗:大年初一午時前,村民一般不殺生,不動刀不動火;初二以後,才會出村到外去訪親訪友。大年初二後,在壯族鄉村的村道上,到處可見到手提肩挑著禮品的壯族村民,他們正喜洋洋地尋親訪友。如今過年更開心近20多年來,壯族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壯族人過年時,除保持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外,過年更加文明和進步。 春節期間,在壯鄉見到族人正舉行山歌會、球類比賽、文藝匯演等來歡度春節,過年內容更加的豐富多彩。在壯族的鄉村道路上,到處可見到開著汽車和摩托車去尋親訪友的壯族村民,村民們把尋親訪友當成瞭如何致富的“交流會”。


紹興過年習俗

     在紹興,一跨入農曆十二月,人們就忙著準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準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唯恐籌措不周,鬧出笑話。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 ...

溫州過年習俗

  撣新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後,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以用具,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也叫“撣新”。舊時,在蒼南,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二十四飯”之說。現在,每年農曆二十四前後,仍沿襲臘月“撣新”風俗,全城開展以掃塵迎 ...

福州過年有哪些習俗

  掃除、清潔、好過年。舊顏換新貌,歲尾迎歲首,窮富都一樣!這年前的大掃除,福州人稱為“筅xian雪堂”,在福州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每年十二月中,先擇晴日、把家庭內部、天花板、廳堂、雜特間等打掃乾淨,清理垃圾,疏通水溝,而後洗劇門庭,有的還將大柱,門楣等洗得乾乾淨淨。至於傢俱、廚具等,也分日一一清拭。 舊 ...

老福州過年有哪些習俗?要備什麼年貨

  2014-1-24 16:15: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灶糖灶餅、米齊、年糕必不可少,還要準備甘蔗、燈等特色年貨   過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依據老福州的傳統,從臘月十九(尾牙)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這在全國各地都比較罕見。過年的頭等大事就是置辦年貨,老 ...

閩南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郁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 ...

上海過年吃湯圓的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4-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吃湯圓是國人的過年習俗,不過嚴格地說,過年吃湯圓主要在南方比較盛行,北方還是習慣過年吃水餃。   同樣吃湯圓,南北各地也不盡同,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頓飯一定要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 ...

貴州過年有什麼習俗

  1、殺年豬,貴州人會把自家養了一年的肥豬牽來宰殺,然後請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吃殺豬飯,一起分享豐盛豬肉大餐和過年的喜悅;   2、“秋”臘肉,臘肉是貴州的特色美食,殺完年豬便將鮮肉粘上鹽放進醃缸,醃製幾天後取出來,搭好架子,用柴火煙燻火燎,一段時間後,肉就會變得色澤油黃透亮、香味撲鼻;   3、年終大掃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