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用諺語中的知識,指導著日常的衣食住行,雖然有些詞彙在今天已經很少用到了,但是對於氣候的變化,每年都會如期到來。這就要歸功於我國傳統的歷法,以及反應季節交替的獨特節氣,下面就透過一個例句來分析一下。
夏至三庚入伏的含義
首先我們要理解一下,我國古代是用干支紀年法的,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則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此排列組合,會有60個序列,也稱為六十個花甲子。例如甲子,乙丑等,而今年為辛丑年,也就是2021年。那麼夏至三庚,也是指夏至後的庚子,庚戌,庚申三日,而庚申日就是第三庚,就是數伏的開始。今年的夏至為6月21日,共有初伏、二伏、末伏,即7月11日是初伏,7月21日中伏,8月10日末伏。入伏之後天氣越來越熱,到了中伏氣溫是最高的,也就是傳說中的“桑拿天”,到了八月份後才緩解一些,因此也有入秋之後還有一伏的說法。
冬至逢壬數九什麼意思
古書有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按照上述說法,冬至逢壬是指每年冬至以後第一個壬日,然後開始數九,就是一九的第一天,並不是從冬至當天或次日開始算起的。我們常說的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後的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有什麼寓意
這套曆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他們在長期實施的干支紀法為背景條件下,從事物質生產過程中,不斷對自然界的觀察、總結的經驗積累,也是人們在綜合掌握二十四節氣中對全年的最冷和最熱時段高度的規律性總結。
夏至三庚入伏怎麼算的 如何計算入伏時間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頭伏第一天為入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幼學瓊林》中說:“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末伏。這是因為春分以後晝長夜短,至夏至時 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短夜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
人們常用“熱在三伏”這句話來形容盛夏的氣候特點。這種說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叫做伏天了。
天干地支的來歷: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中國古代主要是用來記年、月、日、時,就與當代用阿拉伯數字來記年、月、日是一個道理(干支在古代就像今天的日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這六十個單位稱為一個甲子(花甲),名為“干支紀法”。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十二地支: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夏至三庚入伏是什麼意思
三庚是中國農曆中劃定三伏天開始的標準“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數到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出現時,為初伏第一天,第4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第一天。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確切地說,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數10天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為止,這10天就是初伏,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往後數10天到第五個庚日前一天為止,這10天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立秋後的第二個庚日之間的這10天為末 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之意。從夏至開始,小暑和大暑之間的日子,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人們常用“熱在三伏”這句話來形容盛夏的氣候特點。這種說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關於三伏天時間的計算: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21世紀新演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數年31單數年36、Y年、[ ]取整、MOD取餘)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於7時減1小於8時加9(2096年例外減1),比如2006年GR = (31 - [6/4]) MOD 10 =30 MOD 10=0 ,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2019年GR=(36-[19/4]) MOD 10=32 MOD 10=2,初伏7月12。
相關入伏資料:
透過對1900——20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數的統計,由此看出:
1、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
2、中伏20天的可能性較大,會出現連續幾年都是中伏20天的情況;
3、中伏10天的可能性較小,中伏10天的情況至少過2年出現一次,不會連續幾年出現;
4、入伏在7月16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
5、入伏在7月20日之後的,中伏都是10天;
6、入伏在7月17日的,中伏多數是20天,極少數是10天;
7、入伏為7月18日的,中伏半數是20天,半數是10天;
8、入伏在7月19日的,中伏多數是10天,極少數是20天。
9、1997年的出伏日應該在8月26日而不是8月16日,最晚出現在8月28日(1911年)。
夏至三庚入伏怎麼算的
從夏至開始,計算到第三個名稱裡含有“庚”的日期,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開始的時候。
只要根據干支紀年法,就能夠推算出入伏的時間了,也能夠提前準備好進入伏天,做好保溼和補水工作。
三庚是中國的農曆之中規定的三伏天已經開始了的一個標誌。庚日之中的庚字的意思是甲天干、乙天干、丙天干 ...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數頭伏”。據天文專家表示,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面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蓄積,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
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我國農曆中,計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 ...
在古曆法書上有"冬至逢壬數九"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之後並不是直接進入數九天,而是從冬至之後的第一個農曆壬日才開始數九,就是進九的第一天。
其中“壬日",是天干紀日法中以"壬"字開頭的日子,大家知道,我們的祖先用天干紀日法記載時間,即用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戉、已、庚、辛、壬、癸)和12個地支(子、 ...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頭伏第一天為入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末伏。這是因為春分以後晝長夜短,至夏至時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 ...
夏至三庚入伏是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這就是所謂的“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時間有10天,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
2022年入伏時 ...
古時候的先輩們雖然沒有發達的高科技技術來計算時間,預測天氣,但是他們將自身在長期的農事勞動中發現的經驗進行總結,為人們揭示了氣候變化的規律,還將其總結成了簡短記的諺語和詩歌,方便日常的使用和傳播。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一年的氣候變化被整合成了短短的詩句,而夏至三庚數頭伏這句話就是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總 ...
夏至的第三個庚日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是入伏嗎
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來記載時間。所謂的“第三個庚日”就是時間遇上的第三個帶“庚”字的時間,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一般來說,有著“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也就是說,到第四個“庚日”的時候就是初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三伏主要為初伏、中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