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中國舊曆農曆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曆作為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執行週期即迴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潤的月份不定。
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中國舊曆農曆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曆作為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執行週期即迴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潤的月份不定。
2月29日每四年出現一次。2月29日是閏日,年數不為100的倍數且能被4整除和年數為100的倍數且能被400整除的就額外增加一天,這一天為閏日——即2月29日,是閏年二月的最後一天。
2月29日不在普通年份中出現,只在閏年中出現。通常公元年份可以被4整除的是閏年,也就是說2月29日每四年出現一次。
實際上天體執行4年一閏並不完全精確,故又定義年份為100的倍數的,必須被400整除才為閏年。因此有的時候會出現公元年份可以被4整除但是卻沒有2月29日的情況,例如2000年是閏年,而1900年則不是閏年。
每隔兩年或三年潤一次月。因為農曆上由於平年的12個月總天數要比陽曆少11天,於是曆法規定每隔兩年或三年,就必須增加一個閏月來補大約一個月的差。又由於這個差額不是一個有規律的數字,所以哪年需要增補一個閏月,也並不是很有規律。
閏月指的是陰曆中的一種現象,陰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日左右,是月相盈虧的週期,陰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曆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曆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
閏月是我們國家曆法中的一個獨特產物,也是為了穩定農業發展而設立的一個曆法,閏月的設立很好的保證了農曆的正常運轉,保證的24節氣的穩定性,這對於農耕時代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十分寶貴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