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歧亡羊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求學做人要專一
多歧亡羊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求學做人要專一
說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道理大家都懂,不管做學問還是做人都要專一,更要有自己的主見。一昧的見異思遷,到頭來只會讓自己失去初衷,一事無成。那麼本期的寓言故事,為你講述多歧亡羊的故事。
楊子的鄰居家丟失了一隻羊。這位鄰居已經率領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僕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哎,丟了一隻羊。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
楊子問:“為什麼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裡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什麼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裡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划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麼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迴,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寓意】求學的人經常改變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就會喪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喪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東西、統一的本質的東西不放,才不會誤入歧途。
【結束語】我們不僅學習上要緊緊抓住根本的東西,一致的本質的東西,觀察和處理一切事物都應該這樣。客觀事物錯綜複雜,幹什麼事情,都必須專一,不能三心二意,見異思遷。如果毫無主見,見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會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誡的那樣,到頭來是會一無所獲甚至會有喪失本性甚至喪失生命的危險的。
楊子之鄰人亡羊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求學的人如果經常改變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就會喪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喪失自己的生命,但只有抓住最根本的、最統一的本質的東西不放,才不會誤入歧途。
從這篇寓言,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領會到,不僅學習上要緊緊抓住根本的東西,一致的本質的東西,觀察和處理一切事物都應該這樣。客觀事物錯綜複雜,幹什麼事情,都必須專一,不能三心二意,見異思遷。如果毫無主見,見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會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誡的那樣,到頭來是會一無所獲甚至會有喪失本性甚至會有喪失生命的危險的。
由這篇寓言凝鍊而成的成語有“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況複雜多變或用心不專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誤入歧途,一無所成。
多歧亡羊文言文翻譯
1、翻譯:
楊子的鄰居家丟失了一隻羊。這位鄰居已經帶領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僕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嘻,丟了一隻羊。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楊子問:“為什麼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裡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什麼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裡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划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麼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迴,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2、原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遊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 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樂羊子求學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樂羊子求學告訴人們的道理是“學習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難以取得成就”,樂羊子妻以她的遠見和勇氣幫助丈夫堅定了求學的意志,而樂羊子也終於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困難,堅持學習。
告訴人們學習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應該磨練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古時候有個叫做樂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書達 ...
多米諾骨牌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多米諾骨牌效應告訴我們:一個最小的力量能夠引起的或許只是察覺不到的漸變,但是它所引發的卻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有點類似於蝴蝶效應,但是比蝴蝶效應更注重過程的發展與變化。
第一棵樹的砍伐,最後導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廢,可能是一生荒廢的開始;第一場強權戰爭的出現,可能是使整個世界文明化為灰燼的力量。 ...
猴子撈月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故事告訴人們,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不能像猴子那樣不切實際,自作聰明,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有可能為了虛幻的事物而受到傷害,但是到頭來卻什麼都得不到。
2、這個故事出自《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痴部》:過去有一個伽師國,國內有一座波羅柰城。在城郊人跡稀少的森林中,生存著數百隻猴 ...
小貓釣魚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小貓釣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那樣會一事無成。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培養專心致志的好習慣,才可以抵制外界的誘惑,學有所得,做有所成。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注意力很強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無論幹什麼事,都不能漫不經心!
2、小貓釣魚這個故事,它主要寫了小貓跟著媽媽一起去了河邊釣魚。開始釣 ...
寒號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寒號鳥的故事告訴我們要認真對待生活,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懶惰,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寒號鳥的故事講述了寒號鳥每天好吃懶做,不聽喜鵲的勸告,不努力建窩,最後在冬天的寒夜凍死的故事。
2、寒號鳥的故事:
山腳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縫,寒號鳥就把這道縫當作自己的窩。寒號鳥和喜鵲面對面住著,成了鄰居。喜 ...
孔子勸學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孔子勸學告訴我們:人不能光憑天資,還要勤奮學習,多加實踐,才能提高自己。
2、原文釋義:
春秋時,有一個人叫子路,他為人豪爽,善於擊劍。他聽說魯國孔子招收了許多學習禮儀文化,就去見孔子。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還能從孔子那兒學到些什麼,就問孔子:“先生,我心中有個疑問,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有才能,不用學習 ...
程門立雪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學習要堅持不懈、要尊師重教、求學師門,誠心專志;
2、稱讚那些尊師求學,誠心專志,謙虛好學的學子。當代詩人柳亞子曾在《懷人詩十章》中寫到“卻愧鯫生百無似,也曾立雪到程門”。可見程門立雪的影響之大,意義之深。濃重的文化氣息和這源遠流長的歷史,對我們今天來說仍然有著非常好的借鑑意義,歷史拉近了我們與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