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這樣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大乘佛教看看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的印度次大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佛教是印度文化的代表,公元前二十幾末傳入古老的中國大地。傳入西藏後和西藏的本土文化和宗教相融合,並後來居上,佔據了主導地位。

  公元前2000年中葉,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進入印度西北部,並且處在低於哈拉帕文化(印度土著居民)發展的階段,後來在各部落戰爭中雅利安人征服了土著居民,有餘雅利安人是白種人,印度土著居民是棕色人種。

  雅利安人就實行種姓制度,瓦爾那就是雅利安人為了區別和土著具名而實行的種姓制度,瓦爾那來自梵語,意思是有顏色品質的意思。

  而藏傳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是由於當時藏傳佛教在西藏佔據重要地位,有格魯派、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五大派系。於是藏傳佛教自然而然的在西藏地區形成了實質的政權,並且日趨強大,後來由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弟子達賴正式建立由佛教執政的制度。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儘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1、在對待佛的問題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與三世諸方佛的觀念。在《華嚴經》中描寫了一個莊嚴美麗的佛的世界。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統治者。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的諸佛。佛是各個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了極長時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和威力都是無邊無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而由上座部分離出的最大的一部——說一切有部則不承認自己是“小乘”,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覺著、教主、傳教師,是一個普通的覺悟者。認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2、在追求的目的上: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致力於一切眾生的解脫。以菩提(覺悟、智慧)為目標,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個人解脫。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羅漢為目標。小乘所追求的積累功德,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達到涅槃境界。這種自我解脫,偏重於斷除煩惱,滅絕生死。

淺談: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區別

  “看的淡一點,傷的就會少一點,時間過了,愛情淡了,也就散了。時間,讓深的東西越來越深,讓淺的東西越來越淺。”那麼,接下來隨小編來看看本期大乘佛教帶來的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區別。

  大乘,梵文Mahayana,中文音譯為“摩訶衍那”。上座,梵文Sthavira,中文音譯為“悉提那”。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都自稱是最正統的佛教。他們都以釋迦牟尼為佛祖,都剃度落髮等等。他們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上座部佛教是一神論,(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似,)以釋迦牟尼為唯一的神;大乘佛教是多神論,他們除了崇拜釋迦牟尼外,還崇拜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等等。大乘佛教多神論的理由是,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要你經念得好,都能成佛。比如地藏王菩薩,是真有其人的,他是朝鮮新羅人,唐朝時來中國九華山修行,他的名字叫金喬覺。圓寂(死)後肉身不腐,眾僧以為神,曰“地藏”。大乘佛教信奉的神還有很多。

  2、上座部佛教認為要想到達彼岸,修成佛果,主要依靠“自度”,用白話說,就是要像釋迦牟尼一樣,透過自身的修煉和學習,明白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人要順其自然,得成佛果。一個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須“自度”,“自度”是唯一的途徑;而大乘佛教則主張佛教信徒,不僅要“自度”還要度他人。所謂“度”就是過河,上座部認為,你想過河,你就自己游過去;大乘佛教認為,佛教信徒不僅要自己過河,還要幫助他人過河。

  3、上座部佛教認為,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佛,社會也需要俗人;而大乘佛教則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只要願意,人人都可以出家,那是最理想的社會。

  4、在哲學義理上,上座部佛教認為,“我空法在”,承認客觀空間物體的存在,否定自我的實在性;大乘佛教認為,“我法皆空”,宇宙中,不僅自我不存在,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你天天面對電腦,感覺電腦的存在,是你心靈感覺到電腦的存在,電腦才存在。沒有你心靈的感覺,電腦就不存在了。而上座部佛教認為這也太牽強附會了,你面前明明有一臺電腦,不管你感覺沒感覺到,電腦都是存在的。

  5、上座部佛教認為,一個人要想修成佛果,不僅要學習,作功課,還應該身體力行,親身體驗菩薩行;而大乘佛教認為,信徒要想修成佛果,主要是道德修養,遵守寺規,主要是念經。

  6、上座部佛教的經典主要是《阿含經》,這部釋迦牟尼親自傳授的經,而大乘佛教的經典很多,有《般若經》、《維摩經》、《大般涅盤經》、《法華經》等很多。這些經都非釋迦牟尼口授,而由後人所撰。

  7、上座部佛教信徒吃乾淨的肉,也喝牛奶,羊奶,釋迦牟尼就是在身體虛脫後,喝了一女孩供奉的羊奶,恢復體力後才悟道成佛的;而大乘佛教信徒只能吃素,與動物佔邊的東西都不能吃,奶、蛋都禁食。

  8、上座部佛教信徒主要是年幼時當和尚,年長後即可還俗,特別是現在;大乘佛教出家當和尚是一種人生命運的選擇。一旦出家當和尚,那將是終生青燈黃卷,暮鼓晨鐘。(當然,佛教居士除外)

  9、上座部佛教流行於東南亞國家;而大乘佛教流行於中國,日本,朝鮮。


佛教顯宗密宗歷史聯絡與區別

  這期宗教文化帶來的是大乘佛教顯宗和密宗歷史聯絡與區別,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佛法。顯密要圓融,不能彼此排斥、誹謗。顯密宗都強調基礎的修法,都重視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修持,目的相同、方向一致。來看看吧!   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佛法。顯密要圓融,不能彼此排斥、誹謗。顯密宗都強調基礎的修法,都重視 ...

漢傳佛教佛教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以大乘佛教為主。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

什麼是佛教密宗

  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密宗原本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真言”為主,故稱為密宗。是將佛我同一的直觀,藉著象徵的表現法,使全身體會到神秘經驗的大乘佛教。   佛教密宗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種力量構成的,也構成人類和大自然的現象世界,並把肉體和言辭無法體驗、以及不可思議 ...

什麼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

  佛教的發源地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即今尼泊爾。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且佛教祖師釋迦摩尼佛出生於尼泊爾。佛教主要信仰為:否定宿命論、緣起論、反對自殺、反對末日邪說。佛教主要分佈於東亞、東南亞中南半島、新加坡等地。   印度教的發源地為印度,是印度的國教。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 ...

佛教是什麼意思?怎麼讀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說,人的痛苦,源於追求了錯誤的東西。常常,我們苦苦的追逐,又執著的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爭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宗教文化看看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吧!   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   大乘的相應梵語是“ ...

佛教的慈悲精神的理解與釋義

  本期宗教文化帶來的是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 ...

佛教果位是什麼,分別有哪些

  “真誠,是一個人的本性;善良,是一個人的天性。不管遇見任何人,真誠才能走進心裡;無論碰到任何事,善良永遠不過期。強勢的語氣也許會讓人口服,但善良的行動更會讓人心服。”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宗教文化看看大乘佛教果位是什麼?   果位   果位為佛教用語,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內容有所差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