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財神。祭財神不僅是南方的傳統,在我國北方的很多地方都會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也稱五路神,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開啟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2、送窮。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送窮還有許多別稱,諸如“送五窮”“趕五窮”“送窮土”“送窮衣”。民俗認為,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夠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然而,垃圾堆多了,畢竟影響衛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講究,叫“送窮”。送窮的方式頗多。簡單的只是清早響著爆竹把垃圾倒出門外完事,複雜些的則要用紙剪一個小人(窮媳婦)送走,甚至還要讓她背個裝了垃圾的紙袋送在門外;更有破五飽食或汲水滿甕的,稱“填窮”,或者把別人家的“窮媳婦”拿走,稱“得富”。
3、不串門。傳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並令她“見破即歸”,人們為了避窮神,於是把這天稱為“破五”。初五不串門其實就是避免見到窮神也就是小媳婦、有的地方乾脆叫“初五送窮媳婦出門後喜迎財神”,其實是古時對婦女的一種不尊重。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說是走親友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
4、吃餃子。大年初五,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另外,餃子的形狀酷似金錠,所以吃餃子也是一種慶祝財神誕辰的方式。
1、作為整個春節的重頭戲,大年初一的習俗還是非常繁多的。
首先就是要放接年炮仗。接年炮仗的意思是大年初一的慶祝活動從凌晨0點過後就已經開始了,而人們往往會在夜一家人團聚吃豐盛的年夜飯然後玩著牌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所以一到零點時分,在家中守歲的人們就會衝出門去,在家外點燃炮仗、煙花,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2、其次還要放開門炮仗。開門炮仗與接年炮仗相對應,是指在初一早晨,人們要在吃早餐之前,先去放炮仗,有“開門大吉”的意義,所以也叫做“開門炮仗”。陣陣鞭炮聲後,滿地碎紅,燦若雲錦,人們稱之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瀰漫瑞氣,熱熱鬧鬧喜氣洋洋。鄉里鄉親、街坊四鄰見面都會互道一聲“新年好”,新的一年也就此開始了。
3、許多地方在大年初一都會選擇吃齋。經過了前一晚除夕夜團圓飯的大魚大肉後,初一的第一頓飯,全家人都要吃素食。這一做法的原因是“齋”與“災”同音,而吃齋也就意味著“吃災”,能夠將新的一年中的各種災難全部“吃掉”,進而保佑一家人平安順遂。
1、大掃除: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 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開始打掃。
2、買年貨: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做件大事。過年之前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等。統名之曰“年貨”。
3、剪窗花: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4、貼吊錢:貼吊錢的歷史由來已久,因名稱中帶有“錢”字,把它們掛在門前簷下,預示著新的一年中財源會滾滾而來。
5、掛年畫: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裡、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
6、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7、放鞭炮: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到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以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藥香四溢,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
8、發壓歲錢:春節回家,總會給孩子或者是父母錢,給孩子的叫壓歲錢,年輕人給老人的錢叫恩錢,意思是感謝父母養育了自己。(中國給壓歲錢,講究年輕一輩向長輩們下跪磕頭的。這其實是一種禮節禮儀的體現。)
9、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10、吃湯圓: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亦稱“元宵”。湯圓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湯圓也寓意團團圓圓。
1、吃開年飯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飲食習俗方面,很多人認為是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以此來希望自己及家庭都能吉祥順利。而在開年飯上具體吃什麼還要根據各個地區來看,比如說在廣東開年飯必備的就是雞,而在四川等地區,開年飯是沒有苦瓜的。
2、初二面
...
1、不外出: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為什麼呢?因為“赤口”。就是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舌之爭。同時,我國的一些地方還有在大年初一到初三不動刀和剪子的習俗。
2、此外,初三應把過年所掛的松柏枝、門神和門箋等全部燒掉,表示去舊迎新,為來年做新的準備。
3、初三還是穀子的生日,這一天應該祭拜祈禱,禁食米 ...
1、吃七寶羹: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 ...
1、《有趣的春節習俗節日》。
2、全文:小孩子最喜歡的節日無非就是春節了,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熱熱鬧鬧吃團圓飯,第二天起來拜個年還有紅包拿,何樂而不為呢?
除夕夜晚,家家戶戶都洋溢著歡快的氣息,大家在一起有說有笑的。遊子從家鄉外回來,都與自己的親朋好友述說著外頭的世界,頗有一番講壇師的風味。長輩 ...
1、大年三十的下午,我急急忙忙趕到奶奶家,一進家門,溫暖的氣息迎面撲來。哥哥、弟弟、妹妹都來了,晚上,一家人坐在凳子上,吃著團圓飯。吃完飯,我們站在樓上的陽臺上看著樓下的煙花。第一個放的是花籃,花籃是由六個圓孔組成的,花籃先“茲”的噴起了火花,突然“砰”的一聲飛上了天空,炸成了許多五顏六色的火花,就這樣噴 ...
1、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寸寸土地寸寸風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種民俗。三十六個省區,三十六種文化。每個地區的民風民俗都各具特色。現在讓我給大家介紹我們家鄉的風俗吧。
2、“吃完臘八飯,就把年來過。”過年不是大年三十那天,而是一個時期。為了“年”,大家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讓年味更足:二十三祭灶關,二 ...
1、《春節習俗》。
2、全文:盼望著,盼望著,燈籠掛起來了,春聯貼起來了,春節的腳步近了,春節的味道濃了。
煙花,是小孩子們春節最愛玩的。我喜歡那種沒有響聲的“電光火花”,點燃後拿在手裡,多像魔術師手裡的魔法棒啊!“電光火花”噴出的火花就如同一個個頑皮的小精靈,在空中跳躍著,嬉戲著。不過,那些調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