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通寶”是南唐時期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李弁)即帝位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大齊,年號昪元(937—942)。昪元三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其國號大齊時鑄大齊通寶,迄今僅發現二品。過去曾有唐黃巢鑄說,後被否定。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大齊通寶”是南唐時期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李弁)即帝位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大齊,年號昪元(937—942)。昪元三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其國號大齊時鑄大齊通寶,迄今僅發現二品。過去曾有唐黃巢鑄說,後被否定。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大齊通寶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所以說大齊通寶只有兩枚。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李弁)即帝位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大齊,年號昪元(937—942)。昪元三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其國號大齊時鑄大齊通寶,迄今僅發現二品。
缺角大齊通寶的去向,泉界說法不一。
據實物考證記載,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
“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之後這枚“缺角大齊通寶”的下落便無人知曉了。“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家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