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設內侍省,其長官為監及少監。明代的二十四衙門中十二監的首領稱太監,東廠有提督太監。 清代康熙末年規定太監最高官位為5品,最低為8品,乾隆七年規定太監官位最高為4品而且永為定製。慈禧太后因為寵愛李連英,打破了祖宗的定製,封李連英為2品。這也是清朝歷史上太監最高的品位。所以太監的品味每個朝代各不相同。
1、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掌管國家軍事。
2、宋代太尉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為三公之一(太尉 司徒司空)(疑:宋朝已經廢除三公制,掌管民政,位同宰相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掌管軍事,位同太尉的是樞密使,後嫌樞密使權重,改由職位低微的籤書樞密院事頂替樞密使),正二品。
3、宋朝的太尉官銜並沒有漢朝的三公的地位那麼高宋朝最高等級是太師、太傅、太保,接著才是三公。所以宋朝的三公是正二品,太尉是軍中二號人物,隨便你怎麼比,可以是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也可以是總參謀長。
巡撫權力相當於省委書記省長和小軍區司令一體,而都督是大區的一把手加大軍區司令。
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省長是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域單位省的行政首長,在中國,即為省人民政府首長,由省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省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省的行政機關的第一號人物。
都督是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興於三國,其後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後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有都督,兼管民政。
知府是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區域府的最高長官,古代和現代的官名稱是不同的。知府為四品官,相當於一個獨立市的市長不包括縣級市、市委書記,因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相對應的知縣七品官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縣長、縣委書記了。省、地區、縣級的地方行政機構,在明朝稱為布正使司、知府、知州、知縣。知縣是一個縣的行政長官 ...
廷尉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廷尉,古代官名,秦置,為九卿之一。掌刑獄。秦漢至北齊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恢復舊稱﹐哀帝元壽二年(前1)又改為大理寺。新莽時改名作士﹐東漢時複稱廷尉。漢末復為大理。魏黃初元年(221)改稱廷尉﹐後代沿襲未改。北齊 ...
清朝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
清初,始置內三院大學士。乾隆十三年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為文臣最高階,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牽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
政治局常委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簡稱,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任期與中國共產 ...
1、九門提督只負責京畿城防,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衛戍區司令部司令。
2、“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設立於康熙十三年。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 ...
臺灣的議員相對的就等於中國省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國會議員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或是下一級之地方議會實施間接選舉產生,或是依照政黨比例產生。
議員他們執行對同級行政機關的預算稽核權、聽取報告及質詢,有些議會有立法權及人事同意權。視各地區習慣用語的不同,其名稱也有立法委員(臺灣地區立法部門)、人民代表大會代 ...
太傅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主任或教育部部長。
1、太傅是周代設定,為輔弼天子之任,漢代復置,次於太師,歷代沿置,多用為大官加銜,無實職。
2、太傅是作為輔導太子的東宮官,其制甚早,西漢起稱為太子太傅,後亦用作虛銜。
3、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於專制統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統治四方的高階代 ...
古代的光祿大夫相當於現在的正部級。
在古代光祿大夫,相當於戰國時代置中大夫,漢武帝時始改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顧問應對。隸於光祿勳。魏晉以後無定員,皆為加官及褒贈之官:加金章紫綬者,稱金紫光祿大夫;加銀章青綬者,稱銀青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是唐、宋以後用作散官文階之號,唐朝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