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認為,太空育種主要是透過強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綜合環境因素誘發植物種子的基因變異,由於億萬年來地球植物的形態生理和進化始終深受地球重力的影響,一旦進入失重狀態,同時受到其他物理輻射的作用,將更有可能產生在地面上難以獲得的基因變異。
太空育種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成功地進行了衛星搭載太空育種,我國是1987年開始將蔬菜等農作物的種子搭載衛星上天的,在此後的十多次太空搭載育種中,相繼進入太空的農作物達50個大類400多個品種。
科學家認為,太空育種主要是透過強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綜合環境因素誘發植物種子的基因變異,由於億萬年來地球植物的形態生理和進化始終深受地球重力的影響,一旦進入失重狀態,同時受到其他物理輻射的作用,將更有可能產生在地面上難以獲得的基因變異。
太空育種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成功地進行了衛星搭載太空育種,我國是1987年開始將蔬菜等農作物的種子搭載衛星上天的,在此後的十多次太空搭載育種中,相繼進入太空的農作物達50個大類400多個品種。
太空育種可使作物本身的染色體產生缺失、重複、易位、倒置等基因突變。這種變異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變異一樣,只是時間和頻率有所改變。太空育種本質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產生的自然變異。太空中宇宙射線的輻射較強,這是植物發生基因變異的重要條件。
1、太空(英語:Space),漢語字典解釋是極高的天空。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航空聯合會定義了大氣層與太空的界線:以離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約62英里)的高度為分界線,稱為卡門線。卡門線以美國科學家西奧多?馮?卡門的名字命名。
2、地球物理學家將大氣空間(或稱為空氣空間)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10千米。對流層有濃密的空氣,稱為濃密大氣層。濃密大氣層隨高度增加,空氣越來越稀薄。平流層,10-40千米之間。中間層,40~80千米。80-370千米為熱層,屬於電離層的下部。外大氣層,370千米以上的空間,屬於電離層的上部。從地球表面到100千米的高度,隨高度增加,空氣越來越少。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75%存在於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熱層的空氣密度為地球表面的1%,在外太空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因此,空氣空間與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