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
2、它的修辭物件——“新聞”不僅指向新聞稿本身,還指向作者所報道的整個奧斯維辛。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著力表現作為一名有使命感的記者的在場的主觀印象,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絕,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1、《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
2、它的修辭物件——“新聞”不僅指向新聞稿本身,還指向作者所報道的整個奧斯維辛。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著力表現作為一名有使命感的記者的在場的主觀印象,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絕,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1、《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美國】羅森塔爾
2、原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裡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
3、這真像一場噩夢,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在布熱金卡,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布熱金卡應當是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是人間地獄。
4、每天都有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布熱金卡——這裡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遊中心。來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為了親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說的那樣可怕,有人為了不使自己忘記過去,也有人想透過訪問死難者受折磨的場所,來向他們致敬。
5、布熱金卡在波蘭南方城市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世人對奧斯維辛這個地名更熟悉。奧斯維辛大約有12000名居民,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一道組成了被納粹稱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殺人工廠的一部分。
6、十四年前,最後一批囚徒被剝光衣服,在軍犬和武裝士兵的押送下走進毒氣室。從那時起,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一些倖存者撰寫的回憶錄中談到的情況,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像的。
7、奧斯維辛集中營司令官羅道夫·弗蘭斯·費爾南德·霍斯在被處決前也寫了回憶錄,詳細介紹了這裡進行的集體屠殺和用人體作的各種試驗。波蘭人說,共有400萬人死在那裡。
8、今天,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裡之後,如果不說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裡遇難的人們。
9、現在,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都是很安靜的地方,人們再也聽不到受難者的喊叫了。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著,當他們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氣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聯絡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導遊也無須多說,他們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夠了。
10、每一個參觀者都感到有一個地方對他說來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對有的人來說,這個地方是經過復原的奧斯維辛毒氣室。
11、人們對他們說,這是“小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12、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內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一看到用以關押被判處絞刑的死囚的牢房時,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13、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原來,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這些三層的長條盒子,6英尺寬,3英尺高,在這樣大一塊地方,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解說員快步從這裡走開,因為這裡沒有什麼值得看的。
14、參觀者來到一座灰磚建造的建築物前,這是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解說員試著推了一下門——門是鎖著的。參觀者慶幸他沒有開啟門進去,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的。
15、現在參觀者來到一條長廊裡。從長廊兩邊的牆上,成排的人在注視著參觀者。這是數以千計的照片,是囚徒們的照片。他們都死了——這些面對著照相機鏡頭的男人和婦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著他們。
16、他們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特別引人注目,發人深思。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
17、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
18、參觀者被帶到執行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19、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20、在奧斯維辛,沒有新東西可供報道。這裡天氣晴朗,綠樹成陰,門前還有兒童在打鬧、嬉戲。
1、大約七十年前,數千人在此失去性命。如今,如同其他的許多參觀景點一樣,身著短衣短褲的男女來到這裡,帶著墨鏡,扛著攝像機或拎著自拍杆,以便留下幾幅紀念照。與此同時,操著不同語言的導遊向他們重述這裡的歷史--影片《奧斯特里茨》以對比強烈的黑白影像和固定長鏡拍攝達豪和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遊客,然而,人們應該如何面對承載著這般往事的遺址?集中營能成為大眾旅遊的物件嗎。
2、《奧斯特里茨》是謝爾蓋·洛茲尼查導演的記錄片,2016年9月7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