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元素的金屬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電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屬性包括很多方面:元素的原子得電子的能力,氫化物的穩定性,最高價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強弱等。它包含了原子得電子的能力(氧化性),但比氧化性的含義更為廣泛。可以對金屬性元素和非金屬性元素各自屬性強弱進行比較。也可以根據實驗所得的結果進行論證。
判斷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元素的金屬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電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屬性包括很多方面:元素的原子得電子的能力,氫化物的穩定性,最高價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強弱等。它包含了原子得電子的能力(氧化性),但比氧化性的含義更為廣泛。可以對金屬性元素和非金屬性元素各自屬性強弱進行比較。也可以根據實驗所得的結果進行論證。
非金屬元素比較容易得到電子。一般情況下,金屬元素最外層的電子數比較少,所以它最外層的電子很容易被掠奪走,最後使其本身失去電子。而非金屬元素最外層的電子數比較多,所以它比較容易掠奪其他元素的電子,來滿足它本身的需求。
金屬和非金屬元素的劃分,不是根據最外層電子數,而是根據元素的電負性。元素的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被稱作元素的電負性。元素電負性數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電子的能力越強;反之,電負性數值越小。一般來說,電負性大於1.8的是非金屬元素,小於1.8的是金屬元素,而位於非金屬三角區邊界的“類金屬”(如鍺、銻等)的電負性則在1.8左右,它們既有金屬性又有非金屬性。至於最外層電子數的問題,不過是在劃分了金屬和非金屬元素之後,看著元素週期表總結出來的一個大致規律,存在反例不足為奇,因為金屬和非金屬本來就不是根據這個劃分的。
金屬與非金屬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從原子結構來看,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較少,一般小於4;而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較多,一般大於4。
二、從化學性質來看,在化學反應中金屬元素的原子易失電子,表現出還原性,常做還原劑。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電子,表現出氧化性,常做氧化劑。
三、從物理性質來看,金屬與非金屬有著較多的差別,主要是:
1、一般說來金屬單質具有金屬光澤,大多數金屬為銀白色;非金屬單質一般不具有金屬光澤,顏色也是多種多樣。
2、金屬除汞在常溫時為液態外,其他金屬單質常溫時都呈固態;非金屬單質在常溫時多為氣態,也有的呈液態或固態。
3、一般說來,金屬的密度較大,熔點較高;而非金屬的密度較小,熔點較低。
4、金屬大都具有延展性,能夠傳熱、導電;而非金屬沒有延展性,不能夠傳熱、導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