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易傳·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是古人描述天地自然的秩序,並依此秩序來說明君子德與業的關係。“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聶文濤解釋說:“天高地卑,並不是把‘地卑’理解為下賤。這是要君子居於高位則能效法天,居於下位則能效法地。所以《易傳·繫辭上》有‘崇效天,卑法地’之說。《易傳·繫辭上》鼓勵君子要憑藉自己的德性而創立事業,不斷自新。自新,就是改變自己:‘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君子效法天地之道,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會堅守自己的道德,並因此獲
語出《易傳·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是古人描述天地自然的秩序,並依此秩序來說明君子德與業的關係。“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聶文濤解釋說:“天高地卑,並不是把‘地卑’理解為下賤。這是要君子居於高位則能效法天,居於下位則能效法地。所以《易傳·繫辭上》有‘崇效天,卑法地’之說。《易傳·繫辭上》鼓勵君子要憑藉自己的德性而創立事業,不斷自新。自新,就是改變自己:‘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君子效法天地之道,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會堅守自己的道德,並因此獲
古往今來,一切文明都建立在人的基礎上,以人為根本,以人為訴求,放棄這一根本立場,只顧空洞的宏大敘事,得到的只能是被唾棄和被鄙夷。
“拆天拆地拆天地,安民安心安民心。”這副霸氣十足的對聯高懸於南京市某街道拆遷辦門口,被網友們戲稱為“南京最牛的一副拆遷對聯”。
雖然相關負責人解釋說,此對聯目的是鼓勵拆遷辦職員努力工作,而非權力的宣揚,但讀罷還是令人頗感心裡不舒服。
既然是內部激勵,為什麼不內部擺放,而是要掛出來給大家看?如此沒文采、沒規矩、沒底蘊的粗糙話語,怎麼就好意思往外擺?如果不是權力的催眠作用,怎麼會連起碼的分寸感都已失去?
其實,這樣的偏執帶有普遍性,是現代社會的“成長的煩惱”。人類自工業革命後,獲得了比此前幾千年加起來還要多得多的生產力,在過去,皇帝建造一座大型宮殿,此生未必能等到竣工,只能由下一代享受,可在今天,城市每隔5-10年就會發生一番劇變。當代普通人享受到的便利,甚至已超過了昔日尊貴的君王。
然而,如果沒有一種力量加以約束的話,由此帶來的自我膨脹就很可能將我們帶入人性的深淵。現代人過分相信技術,肆無忌憚地掠奪自然,把一切都打上“有用”和“沒用”,心中全無敬畏,當這種浮躁情緒與管理缺失合流時,自然就會形成一種狂妄,甚至將“拆天拆地”看成是勇敢、負責和努力工作。
如果天地都拆了,人往哪兒擱?我們難道不能與天地和諧共存嗎?如此行為沒有邊界,最終傷害的難道不是我們自己?
約束人性,制度之外,一是靠傳統,二是靠文化。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後兩者恰恰是受傷害最多的“公地”,先是被誤會為妨礙現代化的腐朽力量,後是被商業大潮所衝擊。這就是為什麼,太多領導喜歡賣弄半通不通的文字,為了抒發所謂的豪情,毫不顧慮他人的感受,就喪失了起碼的人文關懷。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古往今來,一切文明都建立在人的基礎上,以人為根本,以人為訴求,放棄這一根本立場,只顧空洞的宏大敘事,得到的只能是被唾棄和被鄙夷。
今天的中國已邁過發展的起步階段,“文化強國”是我們未來的方向,在此背景下,類似沒文化的對聯還是拿下為好。
臨潼一帶有個風俗,農曆正月二十前不準燒乾鍋,要到這天才開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烙幹饃,饃烙好後,先給房上扔一塊,是謂“補天”;再往地上撂一塊,是謂“補地”。
中國神話傳說中有共工與祝融之戰,共工敗而怒觸不周山,遂使天柱折壞,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人間遭受了一場可怕的災難。女媧端來東海之水,澆滅了大地上的火,又從大江大河撿來了彩色石子練成石漿,擀成一個又一個薄薄的石餅,首先補好了天,接著又用同樣的辦法,正好二十日補好了地。
由於這位女神補好了天地,使得天地之間恢復了原來的美麗,也使這次災難中倖存下來的人們得到了拯救,並能繁衍生息,傳宗接代,有了以後的美麗世界和人生。
人們為了紀念女媧補天補地拯救人類的豐功偉績,便把她尊為“老母”。並在農曆正月二十這天吃烙饃,過“補天、補地”節。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