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則佛土淨”的理解:一個人的心靈若是清淨無染,即使身處困厄的境界,也不會有眾多的煩憂;一個人的心靈若是不安、煩亂,即使身在山林天天靜修,心也如同在鬧市,不得安寧。
“維摩詰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真正的淨土,不在它方,也並不遙遠,就是一顆乾乾淨淨的心。
“心靜則佛土淨”的理解:一個人的心靈若是清淨無染,即使身處困厄的境界,也不會有眾多的煩憂;一個人的心靈若是不安、煩亂,即使身在山林天天靜修,心也如同在鬧市,不得安寧。
“維摩詰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真正的淨土,不在它方,也並不遙遠,就是一顆乾乾淨淨的心。
理解:命越長,受辱的機會就越多。
出自《徒然草》原文:“壽則多辱。至遲四十以前合當瞑目,此誠佳事也。過此則了無自慚形穢之心,唯思於人前拋頭露面,且於夕陽之日,貪愛子孫,而於萬類情趣一無所知,思之實可悲可厭也。”
啟示:抱著從容恬淡的心態過日子,一年都顯得漫長無盡;抱著貪婪執著過日子,縱有千年也短暫如一夜之夢。人的壽命雖然稍長,但仍不可能永留人世。以過客之身,暫居於世上,等待老醜之年的必然到來,到底所圖為何,莊子有云,壽則多辱。所以至遲四十歲以前,就應該瞑目謝世,這是天大好事。過了這個年紀,還沒有自慚形穢的覺悟,仍然熱衷於在眾人中拋投露臉;等到了晚年,又溺愛子孫,奢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他們功成名就,把心思以為地放在世俗的名利上,對人情物趣義務所知,這樣的人,想起來就覺得可悲可厭。其實發生這種思考,不過是因為厭世而已。
心平靜的對待事物則看得清楚明白,心裡清明則會感到安寧(不會驚慌),心裡安寧之後便會更加歸於沉靜,當心真正沉靜下來得時候,會看淡很多是非因果,覺得萬物皆輕,因此無慾無求,生活變得輕鬆隨性。
心靜下來就能保持明亮通徹,就像水止住不動才能倒映清楚物體一樣;品格高超就能心境悠遠離俗,就好像雲朵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飄蕩。
心靜的狀態並非身處於幽靜的環境中便能自然進入,而是指一個人的本心能夠保持澄澈,不為外物所動,不執著於所求,保持一種無慾無求的境界,便能夠達到通徹豁達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心靜。正如水只有保持自身不動才能夠照出物體,若是失去了自身的不動,那麼自見都不明的情況下,又如何照物呢?
品格高超的人,其心是自由自在的,不會為世俗的一切所束縛,即使身處泥潭,也會如泥中白蓮,傲然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