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做音樂的人真的很不受待見,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不當職業,他們在做音樂的道路上都飽受風霜。對於大眾來說,他們想看到的是站在舞臺上光鮮亮麗的明星,而不是一個只會悶頭做歌的人。大部分唱片公司將眼光投向了新市場,音樂在大眾眼中開始變得娛樂化。大眾的眼光變了,人們更希望看到更多娛樂性的東西,於是他們不再重視起音樂。
真正做音樂的人真的很不受待見,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不當職業,他們在做音樂的道路上都飽受風霜。對於大眾來說,他們想看到的是站在舞臺上光鮮亮麗的明星,而不是一個只會悶頭做歌的人。大部分唱片公司將眼光投向了新市場,音樂在大眾眼中開始變得娛樂化。大眾的眼光變了,人們更希望看到更多娛樂性的東西,於是他們不再重視起音樂。
好的故事、好的本子是影片成功的第一步,導演是電影敘事和創作的靈魂,陳可辛用幾乎改掉了原劇本的所有情節,只保留了新東方”創業故事的外殼,用自己的理解重新塑造了中國式的成功故事。儘管影片中還有很多令人遺憾的地方,儘管打動觀眾內心的細節還不夠多。但是不可否認《中國合夥人》票房上的成功。眾多的因素造就了該片的成功,但是對觀眾認同感的把握,科學的包裝宣傳、精準的市場定位,是影片最後推向市場的關鍵。
過去《中國合夥人》的宣傳定位有些偏頗,導致外界一度認為這是新東方學校投資的宣傳片,也有另一群觀眾誤認這是商戰片,是教人如何做生意的片子,在概念傳達上有錯誤,市場上也並不討好,於是改走青春懷舊”路線。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歷史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神聖的存在。
從葛紅兵與易中天“歷史該不該庸俗化”論戰,到崔永元炮轟“庸俗歷史劇”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國恥娛樂化”爭論,中國歷史隨各人喜好而轉變,在不同的人手中變出了不同的“花樣”,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歷史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神聖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過由歷史評說”等都彰顯了中國人歷史感之重,於是,當今天曆史遭遇“戲說”甚至“惡搞風”的時候,人們紛紛感嘆中國人歷史感的喪失。
中國的歷史戲說,已經說了幾千年,到了今天,恐怕還要說下去,戲說是中國人的愛好、習慣乃至一種生活方式,歷史劇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使觀眾在美的享受中瞭解歷史,而瞭解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借鑑,遠離了歷史真實,高度娛樂化的歷史劇,也就失去了借鑑的意義,最終也就使歷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