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廟會起源於遼代,稱“上已春遊”。元、明兩代廟會進一步興起。妙峰山廟會始於明代,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開山半月餘,日以萬計的香客絡繹於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扣首;有的竟以背鞍、滾磚、耳箭、懸燈等方式進香以示虔誠。各種民間香會邊走邊練,幡旗飄揚,鼓磬齊鳴,觀者如潮。妙峰山廟會期,京都萬人空巷,其規模堪稱華北之首。
北京的廟會起源於遼代,稱“上已春遊”。元、明兩代廟會進一步興起。妙峰山廟會始於明代,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開山半月餘,日以萬計的香客絡繹於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扣首;有的竟以背鞍、滾磚、耳箭、懸燈等方式進香以示虔誠。各種民間香會邊走邊練,幡旗飄揚,鼓磬齊鳴,觀者如潮。妙峰山廟會期,京都萬人空巷,其規模堪稱華北之首。
花會表演
花會最早稱香會,因解放後破出迷信,改香會為花會。花會屬於民間組織,始見於明朝中葉,花會有“文會”和“武會”之分。“文會”:各種行業都有自己的會,如“粥茶會”、“麵茶會”、“青菜會”、“獻鹽會”、“縫綻會”等幾十種名目。“武會”:門內有槓箱會、獅子會、中幡會、槓子會、石鎖會、雙石會、吵子會、花壇會、花鈸大鼓、開路會、五虎棍、秧歌會、太平會等十三種名目。門外有旱船、踏車、雲車、小車等各名目。此外還有吏部槓子會、戶部秧歌會、禮部大執事會、兵部槓箱會、刑部石鎖會、工部石鎖會、太子府花壇會、掌禮司太獅會、翰林院五虎棍會、雪池五虎打路會等十堂官會。
舊時花會獻藝的場所主要是“三山”“五頂”。“三山”既平谷的丫髻山、門頭溝的妙峰山、石景山的天台山。“五頂”既京城五座比較聞名的娘娘廟:東直門外的稱東頂、海淀藍靛廠的稱西頂、永外大紅門的稱南頂、安定門外的稱北頂、豐臺草橋的稱中頂。乾隆皇帝封妙峰山娘娘廟為金頂,地位在“五頂”之上。
舍緣豆
清朝前妙峰山每年兩次廟會,農曆四月初一至十八的春香廟會和農曆七月初一至十五的秋香廟會,廟會期間花會必來朝頂進香,各會以到妙峰山朝頂為榮,並規定“未到妙峰山朝頂的花會不為正宗會”,各會嚴格遵循“車籠自備,茶水不擾”的會規,提倡一秉虔心和無私奉獻精神。
妙峰山廟會興盛時期花會多達幾百檔,自1990年恢復妙峰山廟會以來,已有130餘檔民間花會遵循傳統會規到妙峰山朝頂獻藝。
妙峰山娘娘廟位於門頭溝區北部,與昌平區交界處,即北京市門頭溝區北部妙峰山鄉澗溝村,其前往路線如下:
1、駕車路線:從門頭溝城區出發開往阜石路,由阜石路向西走下高架橋到達雙峪路口,再由雙峪路口向右過水閘到達石擔路,由石擔路經過擔禮隧道後向右行駛轉入109國道,由109國道轉入X002縣道後在道路旁的牌樓屋後向妙峰山上行駛,大約20公里到達妙峰山頂,到達妙峰山頂後進入景區即可到達娘娘廟;
2、公交路線:從門頭溝城區乘坐地鐵二號線換乘一號線至蘋果園站後再次換乘926路公交,由926路公交達到妙峰山終點站,在妙峰山終點站的路旁進入妙峰山景區,由景區內的引導路線步行至娘娘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