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首先是一種足以使人誠服的人格魅力。“仁”便是一種足以讓人為之誠服的崇高,是一種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種愛的藝術的實踐。
2、“仁”倡導一種道德個人主義。人只有實現在道德 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自己的理由,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自由。
3、“仁”是孔子匡時濟世之良方。孔子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 “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們培養成那種具有“仁者愛人”、“泛愛眾”的人格情操,同 時又具有為實現“天下歸仁”而奮鬥的“志士”。
4、“仁”是一種人生修為之方法。要
1、“仁”首先是一種足以使人誠服的人格魅力。“仁”便是一種足以讓人為之誠服的崇高,是一種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種愛的藝術的實踐。
2、“仁”倡導一種道德個人主義。人只有實現在道德 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自己的理由,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自由。
3、“仁”是孔子匡時濟世之良方。孔子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 “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們培養成那種具有“仁者愛人”、“泛愛眾”的人格情操,同 時又具有為實現“天下歸仁”而奮鬥的“志士”。
4、“仁”是一種人生修為之方法。要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孔子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尚書》的主要內容是記載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歷史。《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