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個人的及思想的缺點
孔子個人的及思想的缺點
忽視科學這點是中外不少人對孔子的批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孔子那個時代,中國自然科學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和積累,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同樣從任何知識所需要的積累、發展的時間過程判斷,孔子時代及以前,工藝技術水平會是相當高的。但在《論語》和其它有關孔子的言行記錄中,無論是數學物理還是機械工藝,均無絲毫反映。如果考慮到西周教學中本來有重數的傳統,只能說孔子未能全面地繼承和發揚他之前的文化知識。中國的道德觀念本來一直是以“德”為中心的,而孔子將以“德”為中心轉變為以“仁”為中心。這種以“仁”為中心的道德觀念帶來了至少兩個相當負面的作用:一是注重尊尊親親,使法制不彰。二是弱化了尚武精神,使人變得溫順柔弱。
研究孔子孝悌思想代表人物及著作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十三經》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論是選擇、探討、交流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麼《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孔子的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和主張,是透過回答:為什麼會有貧富的不同,以及富的程度的不同,這種貧富差別是否合理,這種貧富差別的存在有什麼後果,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等等,來體現的。孔子的經濟思想和主張,具體表現在幾個層面:一、孔子經濟主張的出發點:人具有追求物質財富的慾望。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創立學派的大學者、大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家學派對中國古代有重大影響,對中國近代,直至當前仍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儒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思想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主要是以仁、禮為主要內容的倫理思想,以德治和舉賢才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思想,內容豐富的教育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其經濟思想是他的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一部分。 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形成的觀點,認為人們都有追求物質財富的慾望。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在孔子看來,人不僅要吃要穿,以維持生活,而且要求富貴,具有求富求貴的慾望。不管什麼人都有求富的慾望,因此,可以看到人性是差不多的。人們都在追求財富,但是追求的結果是不同的。有人追求到了既富且貴,但是,更多的人追求不到富貴,而是貧且賤。因此,就出現了貧富問題。富者中也有程度的不同。孔子如何對待這些問題呢?他的經濟思想就由此展開,認為人具有追求物質財富的慾望這一判斷,就成為孔子經濟主張的出發點。二、調節人們物質利益關係的道德原則——“見利思義”。孔子認為人們的求利行為要受到道德的約束,這種約束人們求利行為的道德就是“義”。孔子在這方面的基本主張是“見利思義”。這就是說,在孔子看來,不是不能求利,而是要要考慮求利的行為,是否符合義,求利要受到義的約束,如果求利的行為不受任何約束,就會給個人、社會和統治者帶來禍害災難。 孔子所講的義、利的內容是什麼呢?“利”就是利益、好處,利與義相對而言。《禮記 中庸》:“義者,宜也”也就是合理、適宜。《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本質;義,人作為人所應走的路,也就是人的行為準則。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君子以義為原則,依禮而行。從上可見,義是人內在的仁的體現,也即符合仁的要求的行為,把這種行為規範化,而制定的禮儀制度,就是禮。人的行為符合了禮,也就符合仁義,從而產生利。 對於取得富貴的方式,孔子沒有系統的講述。但是,有兩種方式,他是認可的,一個是“學而優則仕”;另一個是經商致富。三、調節人們物質利益關係的政策主張——惠民、富民。孔子雖然強呼叫義來約束人們的求利行為,但他同時認為,用“義”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在提倡調節人們物質利益關係的道德原則——“見利思義”的同時,又提出調節人們物質利益的政策主張——惠民、富民。這種主張主要是使民能夠透過正常的活動求得一定的“利”,與此同時,限制統治者對民的過度征斂,以使民能保留一定的財富,以適當滿足其慾望。 孔子關於惠民、富民的政策主張,可以歸納為兩條:一是使民增加收入,二是使民減少開支。具體主張可以認為是:對百姓的求利放寬政策,主張“惠而不費”:有利於富民的財政政策:節用,“斂從其薄”和“使民以時”的賦稅政策四、孔子的經濟思想還有“不患寡而患不均”。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是《論語》,其次是散見於《左傳》、《禮記》、《孟子》、《荀子》等書中的言行記載。孔子的辦學方針是“有教無類”,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蠻夷,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力。這就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格局,使教育普及於平民。
孔子重視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
莊子生平及思想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 ...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張仁說和禮說,主張個人層面上bai“仁”和“禮”的道德修養和品行,主張以德、禮治國。他強調人道主義,同時也強調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這些思想適用於任何時代,從中可見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2、在經濟方面,孔子崇尚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 ...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用八個字來概括的話,就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作為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教育上,孔子倡導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倡導根據每個人特點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時也提倡嚴謹的治學態度。
2、作為中國歷史上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讓後人受益無窮。 ...
杜牧的代表作及思想感情
杜牧的代表作:《清明》、《秋夕》、《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
杜牧的文學創作主要在詩、賦、古文三方面。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稱為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 ...
論語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1、主張“仁”:“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和諧社會、以德治民,即要求統治者能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2、維護“禮”:“貴賤有序” 3、要改良:制度因時而變。
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 ...
論語傳達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常於隻字片語中,傳達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倫理觀念、人生感悟以及對於教育的見解。
《論語》所記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人而無仁,如禮何?人而無仁,如樂何?",仁的概念是從家庭的尊卑長幼、貴賤親疏之間有差距的愛而出發,這種愛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