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墨子是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墨子是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一、孔子:有教無類,學思結合等教育主張。
二、孟子:孟子的教育方法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導接受者學習時應有的基本態度兩方面。
1、人須受教育,近於禽獸。
2、教育內容在於明人倫。
3、倘不注重教育,則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國家隨時都可能會喪亡。
三、墨子:
1、 十分重視因材施教。
2、 特別強調言行的一致。認為學要落實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實踐觀念。
3、 持積極的教育方法,主張“強說人”。
儒家和墨家是兩個著名的學派,儒家創始人孔子被世人稱之為“萬世師表”,繼孔子之後墨子創立墨家學派,並使之與儒家對立。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常考的兩個流派的人物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著作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這本著作中,其中有很多話都是孔子教育的思想觀點,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古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但這本書並非孔子本人書寫,而是由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
記錄墨翟言論、思想和實踐和墨家各方面成就的資料主要是《墨子》,這本書基本上是其弟子和後學所作。近代人們才開始研究和重視,墨家的精神才得到人們的倡導。
二、教育目的
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育人才的路線,可簡概括為“學而優則仕”(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
“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決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培養實現這一類人,這就是“兼士”或“賢士”。
三、教育物件
孔子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廣泛吸收學生。他說“自行束xiu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只要有人帶著十條肉乾來找我,我沒有說不給他進行教誨的)。
墨子的教育物件主要是“農與工肆之人”,面向天下,在民間廣泛招生,招生辦法靈活多樣。
四、教育內容
孔子在私學中的教育內容《論語》所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謂“文”,主要是西周傳統的《詩》《書》《禮》《樂》《易》《春秋》;“行”指品行;“忠”指忠誠;“信”指信實,後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墨子出於培養兼士的需要,教育內容歸納為以下幾類:(一)政治和道德教育;(二)科學和技術教育;(三)文史教育;(四)培養思維能力。
五、教學方法
孔子的方法包括以下: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啟發誘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材施教、溫故知新、好學與實事求是等。
墨家的教育方法與儒家大有不同,包括:主動、創造、實踐、量力。
總之孔子和墨子作為當時社會的顯學流派。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在當今也有很重要的研究和學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