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的“仁”可從四個方面看:
1、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2、“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3、“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仁”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4、“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將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
“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人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尚書》的主要內容是記載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歷史。《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是仁愛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 ...
《狄仁傑公正護法》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是:狄仁傑,唐朝大臣,歷任大理丞、待御史、州刺史等職。武則天時多次任宰相。他為人耿直,敢於犯顏直諫,面折廷爭。在規勸武則天恢復唐室、使國家免於內亂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伸張正義,犯上為權善才將軍辯護;善於斷案,執法公正寬平,使不少無辜百姓免於受刑戮。 ...
《孔子游春》是一篇遊記,課文描述了孔子帶領弟子們到泗水河畔賞春,巧借河水誘導弟子的故事,表現了孔子對弟子的關愛及師生間真摯的情誼。面對司空見慣的流水碧波,孔子竟然能從中發現如此深奧的道理,並巧借流水教導弟子,教他們做人的道理:要像水一樣,做真君子;有德行,哺育眾生,永不停歇;有情義,謙下和順;有志向,無懼 ...
1、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2、孟子,主要思想主張: 把“仁”思想發展成為“仁政”,主張“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罰,薄稅斂”; 提出“民貴君輕”民本思想,認 ...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仁”思想是主張“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只有統治者達到了這些要求,才能真正實現天下為公的仁政格局。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實現真正的仁政制度 ...
《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
內容:一個是論水,一個是論志。
論水,可以看出孔子充滿智慧,善於觀察也勤于思考,能從水中領悟許多的道理。正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志,又可以看出孔子的胸襟和氣度,品德高尚,關愛世人,上面的課文說掉了孔子的志向了,記不清楚了,大約有三點:每個人都能安享晚年,朋友之間能互相信任,學生都有大志向。兩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