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並沒有特定的老師,原因在於當時並無固定的授業老師。孔子曾經短期問學於很多能人志士,但他的學習多是自學,所以他們均不能稱為孔子的老師。而且,所謂“聖人無常師”,在孔子心中,只要能跟從學習道義的都可以稱之為老師,所以他才成為萬世師表,成為當代敬仰的榜樣。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並沒有特定的老師,原因在於當時並無固定的授業老師。孔子曾經短期問學於很多能人志士,但他的學習多是自學,所以他們均不能稱為孔子的老師。而且,所謂“聖人無常師”,在孔子心中,只要能跟從學習道義的都可以稱之為老師,所以他才成為萬世師表,成為當代敬仰的榜樣。
1、魯國太師。孔子雖然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但母親卻自幼對他嚴格管教,所以孔子才“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母親利用父親的老關係,請人帶孔子去魯國太師處學習禮儀,孔子在那裡學習了各種自禮儀裝置的使用方法,以及舉辦各種典禮的程式制度,這應該算是孔子最早的一次系統學習禮儀。
2、無名車伕。孔子擔任過管理牲口的小吏,在此期間認識了一個駕車技術很好的車伕,孔子就跟隨他學習駕馭馬車的技術,這個車伕雖然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但也算是孔子的一個老師了。
3、郯子。郯子是魯國一個附庸小國郯國的國君,是二十四孝裡“鹿乳奉親”的主人公。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郯子向魯國大夫昭子回答了關於少昊時以鳥名官的問題,孔子聽說後,就去拜見郯子,向他請教少昊氏時代的官職制度。孔子雖然當時只有二十六歲,但已聞名魯國,郯子見孔子博學多才,卻又如此虛心好學,非常感動,便傾其所知,全部奉告。
4、師襄。孔子28歲時(公元前523年,魯昭公十九年),到晉國,向當時聞名於諸侯的樂官師襄學習琴藝,學了很久,翻來覆去只彈一首曲子,最後竟然體察到作者的為人風貌,跟老師說:這首曲子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師襄子很驚訝,對孔子非常佩服。孔子對音樂的領悟能力和欣賞能力都很強,所以後來到齊國聽了《韶樂》後,竟然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迷人程度。
5、萇弘。萇弘博學多才,《淮南子》是這樣描述他的:“天地之氣,日月之行,風雨之變,歷律之數,無所不通”。孔子在齊國時便久仰其大名,後前往周國拜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的知識。萇弘忠於職守,死的非常悲壯,他的血三年化為碧玉,所以後人經常說的“碧血丹心”、“萇弘化碧”、“碧血化珠”等等,都是由此而來。
6、老子。當時的河南洛陽是周天子的首都,是春秋時期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孔子一直非常向往,後來由魯君資助車馬費,南宮敬叔陪同前往洛陽。到了洛陽後,孔子詳細考察了周公制定的全部禮制。在此期間,孔子還拜見了老子,向老子請教具體的禮儀制度,老子都為他做了具體詳細的解答。
孔子的老師是:郯子、萇弘、老聃、師襄等。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曾以郯子為師。當時二十六歲的孔子,其博學早已聞名魯國,郯子見這樣一個知名學者卻能夠如此虛心求教,十分感動,便傾其所有,全部奉告。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