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著重於講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孔子的仁著重於講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孔子關於仁著重講“仁”作為儒學核心理念,結合時代需要演化為“仁德”(完美的個人修養)、“仁愛”(理想的人際關係)、“仁政”(完善的政治統治)思想,形成了完備的“仁學”體系。
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須依禮奉行才是盡孝,說明當時禮所規範的事情就是應該做的事情,禮即理,是當時社會必須遵循的道德規範,因此依禮盡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實現和不斷提升。孔子由孝達仁是其最終的道德歸宿,透過盡孝使自身的道德修養不斷完善,進而實現“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終達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史記》等文獻記載孔子降生後頭頂如反盂,中間低,四周高,這同樣是為了聖化孔子而編造的一個美麗的神話。後人又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孔子降生後不但頭頂如反盂,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輪、鼻露孔、嘴露齒等,看上去像個怪物,叔梁紇夫婦就把孔子扔在野地裡了。後來,不知道從哪裡飛來一隻老鷹給孔子打扇子,遮蔽驕陽;又有一隻老虎將他銜進了一個山洞,並給他餵乳汁。這就是所謂的“龍生虎養鷹打扇”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