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實行仁德的方法:
1、在社會政治方面,要君君臣臣,各安其分,君要實行大道,臣要謹守臣道,要懂得禮,崇尚祭祀。
2、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向全社會民眾灌輸忠、孝、誠的理念。
3、在為人方面,要結交好朋友,多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人為善,樂於助人。
4、在道德修養方面,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5、在學習方面,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和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認為實行仁德的方法:
1、在社會政治方面,要君君臣臣,各安其分,君要實行大道,臣要謹守臣道,要懂得禮,崇尚祭祀。
2、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向全社會民眾灌輸忠、孝、誠的理念。
3、在為人方面,要結交好朋友,多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人為善,樂於助人。
4、在道德修養方面,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5、在學習方面,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和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的“仁”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他包含了政治、文化、教育、為人等方面的含義,而孔子認為實行“仁”的方法也並非一條途徑,而是要體現在各方面的:
1、在社會政治方面,要君君,臣臣,要各安其分,君要實行大道,臣要謹守臣道,要懂得禮,崇尚祭祀;
2、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向全社會民眾灌輸忠、孝、誠的理念;
3、在為人方面,要結交好朋友,要多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要與人為善,樂於助人。
孔子的目的就是為了得道,孔子的教學、做官、周遊列國只不過是孔子為了實現到的平臺而已,不是孔子的最終目標。所以孔子不能長期做官,並不是孔子不原意長期做官,而是孔子看做官是否能夠有利於得道。如果做官與得道衝突時,孔子毫不猶豫的選擇其它得道方式而不是做官。因為孔子的理想是得道,得出人類發展之大道,孔子僅僅把做官看成是實現道的一個平臺之一,得道的另外一個平臺就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志於學,透過學來得道。孔子終身都在為了得道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