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借刀殺人這個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用在軍事和商業及其日常生活中,主要體現在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於利用或者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是經典三十六計之第三計,引用時一般帶有貶義。
《三國演義》中,孔明病故,魏延在軍中做了一個頭上生角的夢就認為自己可以稱王的預兆,就對孔明的安排不滿,與馬岱起兵攻打楊儀,楊儀看了孔明的錦囊妙計,就叫魏延叫“誰敢殺我”,魏延高呼,馬岱在後殺死魏延。
《三國志》中,也記載了諸葛亮死後,魏延因不願受長史楊儀所約束而於退軍途中燒絕棧道,反攻楊儀,卻因部屬不服而敗逃,被楊儀所遣的馬岱所斬。
1、孔明大擺空城計 (歇後語)語底: 化險為夷。
2、歇後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眾在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
3、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漢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滄桑的沉澱、淬鍊、凝聚成絕妙的漢語言藝術。其中歇後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後語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歇後語]孔明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解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城裡只有2500名士兵。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訊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 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開啟。諸葛亮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樓上坐下,彈起琴來。司馬懿看後,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簡述書上的描寫:
諸葛亮在五丈原死後把兵權交給楊儀,魏延看了不爽就趕在楊儀前面把棧道燒了堵在楊儀前面不讓他回漢中,然後上書給劉禪說楊儀造反。楊儀沒辦法只好躲在劍閣不出來,正在楊儀沒辦法時,他開啟諸葛亮臨終留下的錦囊看完後大喜就叫姜維出陣。兩邊陣勢擺好後,姜維在馬上對魏延說:“你敢在馬上大叫三聲' ...
1、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2、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 像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 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
1、孔明借東風歇後語的下一句是:巧用天時。孔明借東風出自《三國演義》第四九回載諸葛亮於仲冬時節作法借三日三夜東南風,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軍。今多以借東風指利用好的形勢或其他單位的先進經驗來推動工作。
2、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
魯肅上了孔明船——-糊里糊塗
故事源於《三國演義》草船借箭魯肅跟著孔明上了船完全知道用方法去弄十萬根箭只能糊里糊塗地跟著飲酒看著把船駛向魏軍。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
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骨。諸葛亮臨終前在五丈原召開了退兵會議,魏延是僅次於諸葛亮的蜀漢軍中的第二號人物,專門負責對外作戰,可是退兵會議居然沒有讓魏延參與。這顯然是諸葛亮特別安排的。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與楊儀發生衝突,並且落入了諸葛亮生前就設下的圈套,讓早就在魏延身邊當臥底的馬岱給殺了。 ...
劉備對孔明,言聽計從。
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 ...
孔明草船借箭,之後用於戰爭,所以說有借無還。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