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古不拘泥於古的意思是學習古人的東西和經驗但是不拘泥於這些知識之中,學習他們的含義而不是學習他們的方法。
2、就是說不要拘泥於所學的內容,不要去模仿,而是要學會理解、改良、創新。尊重儒家思想也不排斥其他思想的意思。
不慕古不留今的意思是反對因循守舊、抱殘守缺,提示人們不要受現實所惑,陶醉於今日的成就中。“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是對管子創新思想的高度概括。《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
1、“不法古,不循今”是商鞅的變法理論,代表了法家思想,要求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法家人士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2、於是,商鞅明確地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認為“治世不一道,變國不必法古”,意思是,治國之道,只要對國家有利,不一定拘守古法。並舉例說,“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說得秦孝公頷首稱善,決心變法。韓非子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並把守舊的儒家嘲諷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大道之行不責於人的意思是遇事不指責別人。人生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這是很高的修養。當處於優勢的時候,不能咄咄逼人;當處於劣勢的時候,也不能隨意指責他人。
老子提倡大道之行不責於人。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 ...
不拘泥的意思是不受到拘束,不被規則或者某些東西束縛,能夠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拘泥”出自於《朱子全書·易》:要在看得活絡,無所拘泥,則無不通耳。
拘泥作動詞時,意為固執;不知變通,作形容詞時,是拘束,不自然的意思。關於拘泥的例句:一位才子,拘泥於彈丸之地,又能有何作為,君子當胸懷天下,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出自於晚唐詩人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此詩是探討詩歌創作,特別是詩歌美學風格問題的理論著作。詩的最後兩句對纖穠的特點作了進一步解釋,即"如將不盡,與古為新。"一句。"不盡"為無盡,亦即終古常見之意,終古常見,卻又不是陳陳相因,能與古為新則光景常新。正如 ...
亙古不變是指:從古至今永遠也不會改變。引申義:空間和時間上延續不斷。亙古不變的“亙”是窮盡、貫穿的意思。
釋義典故有:
1、鮑照《清河頌》:亙古通今,明鮮晦多;
2、梁啟超《讀陸放翁集》: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近義詞有:一成不變,顛撲不破;反義詞有:朝令夕改,瞬息萬變。 ...
仰不愧天俯不怍於人意思是在獨處中謹慎不苟就能抬頭不愧對天,遵循法紀、自我約束就能低頭不愧對人。即人要內心清朗,明辨是非曲直,嚴於律己,恪守慎獨,為人處事要不愧於天地,不怍於人,做到問心無愧。出自《孟子·盡心上》。
《孟子·盡心上》出自《孟子》,講述了儒家思想,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孟子》為記述孟子 ...
1、意思是迷惘。
2、出處:孔子《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釋義: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便會對思想有害.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
1、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2、此內容出版孔子《論語·為政》,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