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憤用功,廢寢忘食,快樂得忘記了憂愁,不知不覺中就變老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學習的能者,選擇他的長處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工作之後還有餘力的就應該去學習、進修,不斷提高自己;學習、研究之餘要多參與具體的工作與實踐。
《論語》中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鑑。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於學習的態度。
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
其三,關於學習的內容。
其四,關於學習的目的。
學習論語,我認為最重要的證悟聖人之道,即天地之道!從而讓您的愛心、勇敢、智慧來自您真實自然的本性,讓它們如天地生萬物般生生不息,無有止境!
證悟聖人之道,小可以解決即愛又恨一個人的矛盾,正確面對事業的種種打擊,讓您自信快樂的面對社會與人生。
證悟聖人之道,中可以解決諸多家庭矛盾,比如婆媳不和的矛盾、教育子女頭疼的事情。
證悟聖人之道,大可以解決諸如中日矛盾、目前世界範圍內的各種民族分歧、戰爭。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而知新是指,能夠透過對已知事物的瞭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3、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 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論語》中的“義”共24見,主要是指應當的、合理的、和善的和美好的。
具體說來,可以分為三點:
1、立身處事之本。“義”是內在的道德律令,因此,說話要不離開“義”的宗旨,聞“義”一定積極行使,見“義”要付諸行動。
2、崇德。君子要立足於“義於之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要以“義”來自我裁製,把 ...
1、二三子:這裡指孔子的學生們。
2、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出自《論語·雍也篇》
3、譯文: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幹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
原文“益者,三友”出自於《論語·季氏》第四章中的內容:即:“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友”,本義:朋友。在這裡的“友”是動詞,可譯為:結交,或與…為友(使動用法)。 因此:《論語·季氏》第四章中的內容大意為: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 ...
論語十二章是學習態度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等名言。第一句話是警惕人們要自省,要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的並且學習別人的優點,第二句話說明了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第三句話是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實際上是勸人們 ...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5、子曰:“吾十有五 ...
佾是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
《八佾》篇包括26章,是《論語》二十篇中的第三個部分。本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孔子提出“繪事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 ...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瞭解我,可是我自己並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