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安姓氏的由來

安姓氏的由來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孫安的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

  遠古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了帝位。次子叫安,被封於西戎,他到西戎後建立了安息國。到漢朝時期,漢武帝派使者張騫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想當僧人,於是就出家為僧。安清後來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回到祖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便定居了下來,他的子孫也就世代相傳為安氏。

安姓由來

  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亦稱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後省文簡化為安氏。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安遲部,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吐谷渾部中有安遲氏族。北魏王朝建立後,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實施全面漢化改革措施,將其改為漢姓安氏,其後代多稱安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回族,出自唐朝時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嘎宛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安氏是中國回 族的古老姓氏之一,為回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有從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後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與王、安、萬音相諧,故其後裔子孫便依漢俗改為漢姓王氏、安氏、萬氏。另外,安息國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國,於唐貞觀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餘人來華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維州(今四川茂縣),後被授封左右衛大將軍、定襄郡公,其子孫後代皆以原國名之諧音漢字稱漢姓為安氏。

2020安苗節是幾月幾日 安苗節的由來及習俗

  2020安苗節是幾月幾日

  2020安苗節也就是芒種,今年芒種時間是2020年6月5日,12:58:18,農曆2020年四月(小)十四。

  安苗節的由來及習俗

  芒種安苗是流傳於安徽績溪一帶的農事習俗,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相傳“安苗”起源於唐末宋初,清道光末年起逐漸興盛。據史料記載,農曆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壽辰,是日在田頭地角鳴鑼、燒紙、插小紅旗。伏嶺、北村、胡家、鋤頭一帶各村於芒種後第一個“龍虎日”請僧侶做齋,然後撐旗打鼓,抬著太尉老爺巡遊田阪,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故謂“安苗”。“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

  芒種節氣習俗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在二十四節氣中,芒種時的農事活動特別繁忙:黃河中下游地區從南到北逐漸拉開了麥收的帷幕,正是忙“三夏”的時候。

  芒種的娛樂性民俗不算多,但也有“送花神”、“嫁樹”等有趣的習俗。為了適應愈加炎熱的天氣,人們也會及時調整生活習慣,飲食則會逐漸偏向清淡。

  “芒種忙,忙著種”

  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起源很早,春秋時代首先確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後不斷完善。有專家表示,漢代《太初曆》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

  “芒種”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也是夏季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正式開始。此時,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太陽到達黃經75°。

  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這樣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很適宜播種和移栽。農業生產上,人們往往會抓緊時間,搶種作物,及時移栽水稻。

  《農曆書》中提到:“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意思是說,芒種節氣適合種植有芒的穀類作物,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

  “芒種忙,忙著種。”因此,民間又把這個節氣稱為“忙種”,表示農事活動繁忙。

  諺語稱“麥黃農忙,秀女出房”,此時連女子都要下地幫助度過“農忙”;在河北某些地方,芒種這天則有“嫁樹”的習俗:用刀子在棗樹上劃幾下,寓意可以多結果實。

  飲食偏清淡 流行吃青梅或青杏

  芒種來臨,天氣愈發炎熱。在古人的觀念中,認為“陽極陰生”,這個時候要及時調整勞作、生活習慣,趨利避害。在飲食方面,人們往往會吃得偏清淡一些。

  這時候,吃青梅或者青杏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的功效。

  只不過,青梅需要煮熟加工後才更適合食用。煮梅的方法有很多,比較簡單的是用糖和梅子一起煮,十分爽口。

  一些花也可以做成食物,如槐花等等。人們意識到夏季新陳代謝旺盛,會有意識地吃一些應季的新鮮水果等食材,芒種到來有提醒人們注意清補的意思。

  習俗:為花神餞行 “嫁樹”寓意多結果實

  芒種期間,人們都在忙著搶收莊稼。民俗專家王娟表示,此時與節氣相關的娛樂活動比較少。但民間還是形成了一些比較有趣的習俗。

  “送花神”即是其中之一。《紅樓夢》提到過:“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這日,都要擺設各種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錢行。”

  舊日閨閣中,為花神餞行的風俗十分流行,有的是把絲綢帶系在花枝上,有的是把掉落的花瓣粘在樹上,表示對“花神”的感激之情,期盼再次相會。

  據說,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芒種時節,江南進入梅雨季節,江南人在梅雨時備辦水缸、甕罐,收蓄雨水,稱為“梅水”。據說這種水味道甘甜可口,愛好飲茶者十分喜歡。


姓氏程的由來

  姓氏程的可能由來:   1、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後裔。   2、以地名為姓。   3、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   4、出自姬姓是荀氏後裔以邑為姓而改。   5、其他民族和姓氏改為程姓。   程姓,中國姓氏,得姓於西周時期。   程氏是重、黎的後裔。關於重、黎的身世,古人有兩種說法。一說重和黎 ...

姓氏陽的由來

  以國為姓,出自姬姓,源於東周,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代有附庸方國、陽國,其地與齊國接壤。東周惠王時,陽國被齊國滅掉,齊人遷入其都,原陽國君主的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遂成陽姓。   陽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一百六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約六十 ...

姓氏由來

  有關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一、以官名為姓。   皋陶之後,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為姓,春秋時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李為氏,稱李耳。   二、據北史所載,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之後,李左車其先也。   三、據魏書所載,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叱李氏,後改 ...

姓氏李的由來

  源於嬴姓和姚姓,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或出自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后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贏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 ...

姓氏由來

  1、李姓出自嬴姓,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   2、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徵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 ...

李字這個姓氏是怎樣由來

  李是我國五大姓氏之一。上古殷朝末年,有個貴族叫理利貞,為了逃避紂王的迫害,隨母親逃亡,到一處躲在李樹下,又吃李子充飢,一生難忘,就改姓為李。李利貞的十一世孫李聃,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子。老子是思想家,後來被尊為道教始祖。到了唐朝,皇帝姓李,並且常常對功勳卓著的大臣們恩賜李姓。 ...

姓氏由來

  1、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2、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 ...